【港深合作】拆解“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深圳礼物,香港警钟
深圳经济特区昨日(10月14日)举行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特此南下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深圳实践“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推进“一国两制”的作用。此前不久(10月11日),中央刚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当中赋予深圳更多权力和责任,要求当地完善市场配置和创新环境机制,包括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制度等等,力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城市范例。对深圳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生日贺礼”,但对自视“深圳之师”却陷入改革困局的香港来说,却是震耳的警钟——究竟香港应该继续独善其身不思进取,还是解放思想积极造就“港深利益一体化”,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早前接受《深圳商报》访问时指出,深圳奇迹归功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企业家能做的,就放手让企业家去做;企业家不能做的,就需要政府帮忙解决问题。反观香港,看似拥有更有效率的市场,但也有个“无为政府”——对于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也不敢出手调控,最终导致分配失效,形成深层次矛盾,影响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今,一河之隔的渔村摇身一变“鹏城”荣受大礼,而日渐黯淡的“东方之珠”就更应该敲响警钟。
拆礼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大湾区“核心引擎”
在经济特区发展的第40年的节点,中央发表深圳《方案》,意在何为?回顾过去,深圳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借着制度优势高速发展,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成功的经验随后更被应用于全国,深圳“特区”便不再“独特”。幸而,这份“礼物”赋予了深圳一个更特别的身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综合改革试点”,并且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力,得以承前继后,深化“改革”路径。
“这个就等于是第二次改革开放。”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评价道。从国家层面,《方案》将深圳放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地位,赋予深圳种种特权,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市人大立法权、科创板改革等等;当中更要求广东省政府为深圳市“开路”,赋予深圳“省级经济社会管理许可权”,希望深圳从“试验田”变成全国的“示范区”,不行就再改进。
从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有八个字:“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无可否认,深圳是全国最成熟的科创城市,也是当之无愧的驱动引擎,正如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所指,深圳产业链非常完整,特别是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产值占全国六分之一、是全球十分之一。洪为民更指出,《方案》里的“推动科技成果转换”、“知识产权保护”、“数据产权制度”等等,都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配套,“都是很新鲜的,全国没有地方能做的。你现在深圳去做,做成功了,就能推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
敲警钟:加深本港产业固化、科创人才流失
诚然,深圳收到的“大礼”,有不少政策惠及香港。例如,《方案》放开了金融、教育、前沿技术等行业的外资准入限制,有助香港优势产业开拓深圳市场。《方案》也鼓励深圳企业赴境外上市,在国际时势动荡下,香港作为最近的境外市场,相信是深圳“独角兽”的首选。
不过,《方案》也为香港敲响警钟。
“很不幸的是,能加入深圳‘玩’的,都是有能力的人。(如果)这个《方案》落实得好,那么我们的金融业将进一步加强,但也令产业问题更加固化。”洪为民说道。从《香港01》整理《方案》与香港相关条文可见,受惠者多数来自寡头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如果这些行业借助深圳腾飞机遇继续壮大,香港的产业失衡将更加严重,阶级差距也会进一步深化。
除此之外,香港人才也可能大量流失。因为包括深圳在内,大湾区早就出台不少吸引香港创科人才的政策,如今《方案》更明确要求深圳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制度,加上深圳本身已形成的创科土壤和资金支持,相信将对本港创科人才造成巨大“诱惑”。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应邀北上出席庆祝活动时,便带同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随行,她更在受访时明言正与深圳市委磋商更高层次的创科协作方案,可见两地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系主任沈建法就指出,人才流动对经济发展本是好事,但是香港应先建设好自己的环境,才能产生“双向流动”:“最重要是我们需要提供发展机会。产业有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和工作产生了,人才自然就会留下来。但如果香港经济不行了,收入又差,那你就会把人才推出去。”
找瓶颈:土地问题不解,产业难有发展
目前,香港产业发展主要受制于土地问题。以创科产业为例,创科的上游是教育与研究,需要基础研究支撑;下游则是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可以将“想法”落地变成“产品”。问题是,香港的上游虽有较高竞争力的院校,也有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唯独缺乏应用型人才——偏偏香港的住屋成本过高,往往都令这类人才却步;至于下游,香港更加缺乏土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兴建科技企业园。
然而,特区政府似乎未能意识有关问题。林郑月娥前日(10月12日)接受深圳卫视访问,提到“落马洲河套地区”建设进度时,竟然盛赞“香港工程效率很高”,又指两年后可交地建屋、四年后可落成入伙,完全漠视该区发展耗时10多年仍然未有寸进的事实。林郑又接著说,已经有不少科研机构及公司对创新科技园感兴趣,但是要几年后才能有地方给他们用,所以这些机构都要“暂居”深圳。
也就是说,香港明明凭借领先的教育资源和科创能力,吸引了世界尖端的机构,如今却因为“无地”而将人才拱手让给“邻居”——但特首却说这是“效率高”,实在贻笑大方。
被特首误判的,还有土地开发与生活成本和人才去留的关系。林郑月娥竟然觉得香港人才需求高于土地:“我由三年前上任到现在,承诺投入科创的资源高达一千亿港元。所以在钱和政策都有的情况下,现在最缺就是人才,在香港还有部分欠缺的是土地。”沈建法则指出:“我们这么多年的土地和住房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把人留住呢?”
香港确实缺人才,但如果人才来到香港发展需要承受高租金,亦无法通过自己的薪酬实现“住房自由”,人才还会选择留在香港,成为营营役役的“房奴”吗?政府不去探究人才不愿留港的根本原因、不去解决土地和房屋问题,反而以为投入近千亿元就可吸引人才,可谓“本末倒置”。
学经验:打破垄断,做个“有为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早期学习“香港模式”,同样导致房屋价格大涨,例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深圳楼价过去五年涨幅达79.9%,领跑全国其他城市。不过,深圳市政府始终比香港政府更加“有为”和灵活,为了抑制楼价上涨,先是出台限购措施,后又宣布要让六成民众住入公共房屋,转学“新加坡模式”。
是次《方案》更是赋予深圳“大刀阔斧”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权力,无疑可以助力深圳地产市场的转型。例如《方案》授权深圳市政府转“农业用地”为“建设用地”,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总结来说,就是给深圳市政府自主权去开发土地,增加土地供应,改善土地管理。只要房屋问题解决,配套的公共设施进步,深圳要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心根本不是问题。
而香港呢?仍然苦苦纠缠于土地问题,政府的“无为”导致土地垄断长期存在,单单是被地产商和新界乡绅长期垄断棕地及荒废农地就多达6700公顷,当局难言增加房屋供应。据闻特首现正想方设法“充实”《施政报告2020》的内容,假如港府能够学习《方案》的解难路径,做个“有为政府”,收回闲置土地、活化工业用地,我们又何愁发展不了创科产业?相信届时香港才能具备与深圳共同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资格。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