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困坐家中神游中国古建筑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困坐家中失去外游机会,最好莫过静下心来读书及整理一下从前的神游四方经验。发觉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编著的《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将中国古都旅游经历跟零散的建筑文化验体连结起来,并融会贯通,有助宏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民俗等,也让未来的旅行更有趣味。
撰文:杨映波

中国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行走其中常常会发出慨叹:为什么宋代及之前朝代的宫殿及民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只能凭借断瓦残垣去追思……游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感受最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已有同样的感触,在《过故洛阳城》中言道:“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喜以木材建造房屋的结构。(资料图片/北京耕新教育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喜以木材建造房屋的结构,当然有其优点。在本书第一章就指出:一是采集、运输、加工及建造的优势;二是柔性的榫卯连结,能够承受较大的突然冲击力而不倒塌,如地震等;三是墙体不承受重量,所以可以用各种材料筑造、任意开设门窗。可是,木构造也成为最大缺点!怕火、怕潮湿、怕蛀蚀……作者更点出:“在古代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认识天上雷击的原因,因而也提不出有效的防御办法,很多古建筑都因雷击而被烧毁。”连明朝举行国家大礼的紫禁城太和殿也先后多次被烧毁。

那么,中国的古建筑为何不用坚固的石块去兴建?楼庆西的老师、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说:“中国建筑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故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是缘于不着意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万物无常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及哲学思想,安于与自然同呼吸,与西方刻意追求的永恒不灭有所不同。

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是因为“不着意与原物长存之观念”,“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Getty Images)

楼庆西在书中也明言,建筑除了有物质和艺术的双重功能外,还有记忆功能。见到紫禁城你想起什么?是帝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吧;一座座古村落也记录了中国农耕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并且古代建筑比文献更具体更直观,比其他文物较为全面翔实。

紫禁城体现建筑最高水平

当代人旅行喜欢玩即兴,笔者曾在红磡上了一列直通火车到北京,游览了紫禁城。不过,在人声鼎沸的紫禁城内,很难静心细赏。现在来看此书,比许多“紫禁城攻略”好。因为它让你触摸到源头,对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的宫殿做了简要的介绍,以及形成的共有特征,明清的紫禁城将其发扬光大。历代王朝的宫殿都是帝王宣示威权场所,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去打造,可谓代表了那一个时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历代王朝的宫殿都是帝王宣示威权场所,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去打造。(新华社)

本书也分别剖析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宫殿、陵墓、坛庙、佛寺、园林及住宅的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并配上相关图片或平面图,让人一目了然。中国古建筑的特征除了木结构体系,还有建筑的群体性及善于对建筑进行美化。像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的高度,比北京紫禁城最大的太和殿连三层石台基高了100米。不过,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组成前朝三大殿,并且还有北面的后宫与两翼的配殿,组成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这样看来,中西建筑却有殊途同归的震撼力:“如果说西方的神庙、教堂以其高耸的形象,埃及的金字塔以其巨大的体量,使人们感到震撼,那么当人们走进中国的殿堂、寺庙时,随着一进又一进的院落,一座座端庄的宫门与山门,庄严的殿堂和佛堂,高耸的楼阁同佛塔,依次展现在你的面前。当人们步入一座座古代园林,那些由山、水、植物、建筑组成的景观,让你左顾右盼,步移景异。这些完全由空间与时间组成的艺术,同样会使人感到一种震撼。”

也不要小觑中国古建筑美化的环节,这不仅是形象工程,更是等级制度的反映。其中,大屋顶有四种基本形式,最简单的是两面坡的硬山顶;之后是悬山顶,即两面坡的两端挑出墙体;再来是歇山顶,像是悬山与四面坡顶的重叠;最隆重是庑殿顶,即四面坡的屋顶,本书中都有图示。进入紫禁城,又可亲身得到最佳的体验。

“歇山”屋顶形式如悬山与四面坡顶的重叠。(中华书局供图)

紫禁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宫,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完整宫城。可惜的是,拥有数百座大小殿堂的紫禁城,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文献及图样,所以,楼庆西称只能依现状,从礼制、阴阳五行学说、风水学、艺术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其建筑布局。

礼制建筑从宫的大小到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之厚薄都定了等级。其中“紫禁城南大门午门,是称为‘阙门’的形式为古代最高等级的门,大殿屋顶为重簷庑殿式,也是屋顶中最高等级”。皇城大门的天安门为重簷歇山式顶,比宫城大门的午门低一等级。礼制又以高、以大、以多为贵,所以,举行朝政大典的太和殿最高、殿面最阔达11开间,以及台基御道上雕有九条龙,在阳性的单数中,九为最大数。其屋顶的戗脊上也用了九只小兽,因后来多加了一只猴,成为十只小兽,但许多人仍误数为十一只小兽。从高大的前朝走入后宫,情绪从威严中得到松懈,庭院变小了,台基也矮了,植物愈来愈多……总之,紫禁城之内每物每事皆有学问,书中列举了不少,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教科书。

礼制建筑对宫门都定下等级。(新华社)

每到一个城市,参观当地博物馆,可以加深对当地历史的认知。各古都的博物馆都拥有丰富的古墓出土展品,展示璀璨文明史,笔者大多从历史、美感、制造角度去欣赏,而书中的《陵墓》篇提醒了笔者:出土文物具有不凡价值。

中国古人的生死观产生了厚葬制,虽然秦、汉两朝皇陵地宫至今尚未发掘,但诸侯贵族墓的出土文物已很名震一时,最新是2015年于江西南昌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墓,清理出来的文物已经超过一万件。其实汉代有钱人的墓冢也出土了大量陶制房屋模型和生活用具,甚至有住房、粮仓、猪圈等。“尽管这些只是房屋的模型,但是仍让我们看到了二千多年之前的建筑形象,当时不但有平房,而且已经有二、三层甚至四层相叠的楼阁了,已经有两面坡的悬山式和四面坡的屋顶等。”在汉代地面房屋至今已完全无存的情况下,这批出土陶屋显得十分珍贵。

山水园林中感受子非鱼之乐

翻阅到本书《山水园林》篇也有触动。游日本京都,众多的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皆精致动人,它们一千多年来皆师法中国园林,并细心维护及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回看中国,千年园林今何在?有说是山西太原的晋祠,不过,为人传诵的只有明清园林。赏皇家园林要去北京,私家园林则要去江南。

皇家园林要去北京,私家园林则要去江南。(新华社)

“清朝皇园建设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花费八十七年之久,包含着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简称为‘三山五园’,加上一批小型皇园,庞大的皇家园林终于建成。”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及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对其大肆洗劫,甚至焚烧。虽经慈禧太后巨款修复,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只有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这两处。

中国古代园林属于自然山水型园林,从最初的帝王苑囿,发展到皇家园林,到清幽文雅的私家园林。从书中得知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皇多次南巡,亲临江南名山、名湖、名园之后用十四年完成的,具有蓄水、为皇太后祝寿、皇家离宫型园林等功能。

游颐和园,笔者最惬意的是游园中之园的谐趣园,它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还有后山一条遍植巨松的清幽步道;令人惊喜的是,在仿杭州苏堤的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遇见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每年3月底从非洲飞来北京繁衍后代,近年来由于气候及人为环境干扰等导致数目曾经不足三千只。牠们的特性是只在古建筑物上筑巢,于是,3月中至10月中该古亭只开放给北京雨燕居住。据说,经过几十年的挣扎,这些昔日皇家楼宇里的“堂前燕”渐渐接受现实,有些飞入了寻常的天桥底之家。

中国园林讲求意境,为自然山水赋予人文精神。如园林中常见“岁寒三友”松竹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人们游园观景就能生情,从中领略到人生哲理。现在,众人坐困愁城,偶尔也要到附近的公园花园透透气,赏花赏鱼。原来一池缤纷游鱼又有出处,相信已被大部份人遗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水中有小鱼游动,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对话富有情趣及思辨,造园者多应用这典故在园林僻静置池水一塘,养鱼植荷。

无论如何,《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始终是一本简史,它容易让你进入及贯穿那六千年来的建筑脉动,如欲深入了解中国浩瀚的古建筑,仍要多读各方面的专著。

《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楼庆西。(资料图片)

《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
编著:楼庆西
出版:中华书局(香港)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上文刊登于第20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6日)《《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 困坐家中神游中国古建筑》。

更多《香港01》周报书评︰

【书评.廿一世纪香港诗词】期待古典诗词开花结果

【书评.中国现代文学精华】选本的开拓与局限

【书评.天崩地裂时代下的皇族】崇祯死了 朱明宗室怎么办?

【书评.考工记】走进古宅探索记忆 以小人物一生记录城市变迁

【书评.建筑里的中国】学子回乡寻根 探访六大古民居建筑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