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对区议员想象如此低?只识“成功争取”?

撰文: 郝子雨
出版:更新:

今年选民登记人数逾413万人,占合资格选民的86.1%,创历年新高。有论者认为,反修例运动唤醒“公民意识”,或会为下周日(11月24日)举行的第六届区议会选举带来颠覆性改变。然而,在“公民实践”的路上,香港人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在选民对区议员的期望和区议员真正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不少误解和落差。
以衡量“区议员”的表现为例,不少人首先会联想起“成功争取”、“蛇斋饼粽”、“滥用拨款”等贬义印象;然而,对区议员而言,它们却是争取选民支持的必备良方。这些落差与误解,正是选民和区议员之间的屏障,阻碍了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的发展。
选民是时候反思,当有一票在手,究竟是“选贤与能”,还是选“个人喜好”,或者选“政治立场”?当我们要求区议员有所作为时,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一票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四百万分之一,而是民主路上一块沉甸甸的铺路石?

如何令选票不再无足轻重,发挥其价值?(资料图片 / 余俊亮摄)

“无所谓啊,我应该会让我老婆帮我决定吧……投深黄也好深蓝也好,都改变不了什么。”28岁的Leo是元朗天水围逸泽选区的选民。他自称“政治冷感”,对政治之事、党派之争都不感兴趣,对周日的区议会选举亦不太关心—但他说每次选举都会投票,不会弃票。这是Leo的“公民自觉”,而他“公民参与”的开端,源于领取成人身份证那天,为帮助做选民登记的朋友,填了表格,成了选民。

Leo喜欢“识marketing且勤力”的区议员。他打开Facebook,展示他较为满意的区议员的专页,一边在屏幕上划着他们的工作视频和照片,一边自言自语:“你看这明显是在prompt自己嘛,但不管是不是作秀,起码会让人知道他们在做事和做了什么事。”Leo之前两届都投给现任区议员郭庆平,因为对方在非选举期间也会落区工作,不过“近年的曝光率极低,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还说,郭庆平的竞选海报上,除了“成功争取”过游泳池和轻铁班次这两件事,就再没做过什么,甚至连政纲也没有,所以很难再继续投票给他。

“成功争取” :低想像由于50%责任被遗忘?

Leo小学四年级随父母搬来这区居住,没有太多和“区议员”相关的记忆,因为往往只有在选举前才会见到参选人站在街口打招呼;而当选后的区议员,一年能见到两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小时候家人也会讨论投票意愿,母亲总会因为听到哪位候选人传出不良作风的“花边新闻”而转投其他人。“投票就是对比谁更好,谁更坏。反正他们的招数无非就是那三个‘成功争取’。”他笑了笑说,一是成功争取交通(三秒红绿灯、巴士或小巴站等);二是成功争取设施(公园长椅、垃圾桶等);三是成功争取家庭调解(离婚、出轨、父不慈、子不孝等家庭纠纷)。他又提到,当区人多车少,出入很不方便,“早上排队等巴士的人有二三百人,超级夸张!”所以,只要区议员能为他“成功争取”到一个小巴站,他就“很感动,很感恩”了;而如果一定要有个投票依据的话,那便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人,“即使做的事情很小,我都已经很感恩了,也不想浪费这一票,所以就投票,将这些人选出来吧。”

区议员渐渐沦落为“街坊保母”。(资料图片 / 林若勤摄)

根据香港研究协会2011年的区议会选举民调,有51%受访选民认为“地区工作政绩”是他们选择区议员的主要考虑,其余依次是“政党背景”(17%)、“政纲”(14%)、“个人形象”(7%)。因此,每逢选举,“成功争取”这四只大字必然会出现在候选人的文宣中。然而,由于那些“争取”到的内容往往比较细微,例如民建联严国强曾于2003年张示“成功争取加两秒绿灯”竞选横额等等,令原本代表区议员政绩的“成功争取”渐渐被大家揶揄调侃。尽管如此,像Leo那样觉得议员一年能见街坊一两次、为他们“成功争取”一个小巴站就“已经很感动”、甚至以此作为选择标准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也难怪,区议员渐渐沦落为“街坊保母”,但他们的职责,其实并不止于此。作为咨询架构,区议会肩负两大职能:首先,针对居民福利、公共设施、发展优次、公共工程及社区活动的公帑运用,向特区政府提供意见;其次,在有关目的获得拨款的情况下,承担改善环境、促进康乐文化活动、举办社区活动等责任。可以说,区议会是“双向负责”,对下要满足居民需求,对上要参与宏观规划—不过,区议会的这层宏观职责经常被弱化和忽视,而本应“上得区议会议政事,落得办事处听民情”的区议员,也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悦街坊。例如,台湾东吴大学的“香港区议会与社区发展之研究”曾引述受访区议员,指每年要建立2,500个服务档案,按每年有约250个工作日计算,即平均每日要建立10个档案;有区议员更坦言,感觉自己既像社工,也像街坊保长,要安慰和丈夫吵架的师奶,也要帮看不到电视的阿婆维修电视。

区议员需要负责的,不只是各自选区的约16,599名居民,更要宏观考虑整个分区的需要。 (资料图片 / 林若勤摄)

不少研究指出,区议员的短视和大众将其“保母化”的主因之一,是区议会选举的选区划分过小。当局把全港18个行政区划分为452个区议会选区,每区选出一名区议员,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今年年中全港约有7,524,100人计算,即平均每个选区的标准人口基数是16,599人,它可能只涵盖一条邨或两三条街;换言之,该名区议员只需迎合这16,599人,而这16,599人也会认为服务他们就是区议员工作的全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讲师梁启智解释:“16,000多人是个很小的数目,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在邨口的一个巴士站前站一天,几乎就可见到(这个区)所有的选民了。”然而,区议员绝不止要对这16,599人的事务负责,还要代表他们出席分区的区议会会议,参与决定整个分区、涉及约40万人口的事情,“但很多人(选民)在(区议员选举)投票的时候,未能想到我选出的人是要代我去投出这一票的。”

问题是,一个擅于社区工作、处理两万街坊琐事的人,是否一定具有规划40万人口社区的宏观视野和能力?当选民对区议员的想像,仅限于家长里短的心情咨商、街头巷尾的“成功争取”,我们又谈何借此实践民主,为我们的社区生活带来什么惠及全民的改善?

注:文中提及的选区候选人分别有:元朗逸泽选区的王颕思、范煦瑜及郭庆平。

相关文章︰

【区议会选战.一】素人对上建制 民众想要怎样的区议员?

【区议会选战.二】重夺区议会 谈政治还是谈民生?

【区议会选战.三】投票看习惯 选民雾里看花?

【区议会选举】素人参选缺资源零印象 如何说服街坊投你一票?

【区议会】素人盼由下而上 改革失效区议会

上文节录自第18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18日)《选民手中有票,是否心中有数?》。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