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沉睡的家.影评】用电影谈生死哲学 反思死亡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人鱼沉睡的家》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品,电影纵非推理片,但延续其社会派风格—写故事旨在探讨社会议题。本片除了谈及生死哲学,亦涉及生死心理学。事实上,东野圭吾不仅擅长凶杀案题材,像《解忧杂货店》类的温情题材也难不到他。撰文︰李美

电影宣传海报说:“杀死女儿的凶手……是我吗?”这句话无疑吸引东野圭吾的推理粉丝。当中虽无欺骗成分,却模糊了故事焦点。原著小说的封面写道:“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到现在依然烦恼着……”虽然说法含糊,但突出了故事的非一般,非常挑战禁忌。毫无疑问,这题材值得写,也很值得看。

用电影谈哲学很难,主要原因是理性之事很难故事化,亦难以感性化。本片厉害之处,乃在理性讨论上挖得深,同时又深入浅出,而且理性中有泪。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比电影丰富,然而,电影的选择取舍更精炼,成功将主题以外的杂音降至最低,好使理性和感性的主题充分发挥。

由剧本到人设,本片俱属上乘,尤其每位角色都别具功能,女主角更有影后级发挥空间,从影三十年的筿原凉子更凭此片首次封后。遗憾的是,上映的场次却出奇地少,令人怀疑大名鼎鼎如东野圭吾亦难成卖座保证。

女主角筿原凉子更凭此片首次封后。 (《人鱼沉睡的家》剧照)

何谓“人鱼”?电影借喻为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毕竟,无人能够证明人鱼的存在或不存在,一切只在乎人们相信与否。其中,真相或许一点不美—被视为人鱼真身的海牛,样子堪称丑陋,而且,真相还可能很残酷。

薰子(筿原凉子饰)不接受女儿瑞穗(稻垣来泉饰)之死,因为死亡在科学上可定义为脑死亡,在法律上则可定义为心脏死亡(或失去自主心肺功能)。更重要是,于哲学层面亦分唯心论与唯物论,瑞穗即使精神已死、灵魂已逝,她的身体还是活的,既有血色,尚可以动。除此以外,以心理层面看,在薰子这位母亲眼中,亦因为不想女儿死亡,而倾向接受死亡定义门槛较低的说法。东野圭吾对于生死的探索,都在故事里成功阐述。特别是最后薰子持刀一幕,更将死者家属不接受死亡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回想薰子报警之初,谁又料到这幕居然推展至这么深层?

本片一个意想不到之处是薰子的梦。梦的运用在电影上很考工夫,稍一失手便会很老套、陈腔滥调。但当瑞穗诉说了多谢母亲的话后,薰子突然说了一句:“你要走了?”这个梦的层次便大幅升华,寓意离别,以及作为母亲的终极释怀。原著小说有一句点题:“很多人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并不是。死亡是一个过程。”这正好说明,母亲终于接受“心理上的死亡”。她将女儿忌日,订在发梦之日。所以,这个梦堪称画龙点睛,就在瑞穗是生是死的纠缠争持下,既圆满地解开薰子的心结,也精妙地为结局开辟出路,否则,这场矛盾实不知如何收科。医生最后按科学的死亡定义,归结指瑞穗心脏仍是活的,亦不落俗套地鼓励了器官捐赠。

本片亦涉各人怎看待死亡,爸爸和昌(西岛秀俊饰)是理性代表,研究员星野(坂口健太郎饰)则带出人工科学与灵魂本我之别,就连弟弟生人(齐藤汰鹰饰)的名字亦别具玩味。电影反映世俗之眼如何看待“死尸”,例如目睹“死尸”移动的真绪(川荣李奈饰)。带有原罪的外婆千鹤子(松坂庆子饰)和堂妹若叶,则谈日本电影常涉的赎罪。莫名其妙地一直守候堂姐的若叶,更是一枚剧情震撼弹。事实上,遇溺后的瑞穗是“可爱宝贝”,还是“恐怖怪物”?一般人或循科学或从法律角度看,但跟瑞穗有心灵联系者,始终会以良好愿望视之亲之。

谈论生死的电影不少,但透过“活死人”来大胆展开,继而全面地在各层面深入探讨,包括以最新科技来反思死亡,此片肯定是“前无古人”的新经典。东野圭吾的“wow factor”,实不限于推理案情的峰回路转。

更多《香港01》周报影评:【万千痛爱在一身.影评】躲在光芒与怀旧背后【讲鬼故.影评】改编自“十大禁书” 典型恐怖片转型之作【ANNA.影评】百变女杀手如俄罗斯套娃 周旋于美苏势力间【走佬阿妈.影评】天才主妇悲喜剧 童话色彩难服众【驱魔使者.影评】鬼神观未见突破 故事性严重不足【情迷纽约下雨天.影评】年轻爱情故事连结观众 浪漫中暗藏嘲讽

上文节录自第18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16日)《《人鱼沉睡的家》生死探索新经典》。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