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热.一】六百岁紫禁城年轻化 古老宫殿迎来另类热潮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内地民众的视线都被一场灯会吸引,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四年来首度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让民众夜游故宫,为内地掀起新一波“故宫热”。近六百年历史的故宫(又名紫禁城),曾是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也是明清两朝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一直是热门景点。然而,今日的“故宫热”却另有意涵。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也带来启示。这个由明星带领观众探索“皇帝秘密花园”的节目,从角色扮演到表现形式,都予人耳目一新,跟近年由故宫衍生的文创产品相似,为“故宫热”加添注脚。故宫热到底是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苏?还是市场营销的成功案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尚未建馆就陷入争议,如今能否凭借这股热潮正名?中国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新故交替,故宫的意义随世代更易,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出路如何?或许趁着这一次探索能够引发几许思考。
外地人来北京游玩,无不例外会选择参观故宫。这座旧称紫禁城的宫殿,金碧辉煌,红墙宫里万重门。诗词有曰:“角楼飞檐,风格绮之班宗;银波粼绕,气抒匠之天成。”故宫三大殿,九千余间房屋,既是中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院,更是全球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堪称明清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近年,清宫剧集深入民心,故宫成为民众熟悉的古代宫廷场景,电视节目及纪录片为大众普及了传统历史文化,故宫甚至成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抛开昔日模糊含混的刻板印象,如今人们对故宫的认知渐渐起了变化,并且在现今社会获民众广泛关注,形成另类“故宫热”。
故宫“上新了” 御猫即成“网红”
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明星真人骚《上新了.故宫》(简称《上新了》),第一季刚刚播完。古老庄严的朱门外,现代跑车急速驶过;画面在斑驳的宫阙城墙和高科技的录影厂之间交错切换,时下人们喜爱的流量明星走入紫禁城深处,一边亲自探究沉睡百年的明清文物,一边带领年轻设计师及学生设计周边文创产品。节目通过明星实地探访和重新演绎历史故事,介绍故宫典藏的文物和隐秘的空间。《上新了》播出以来,在52城收视率为0.9%,位列周五卫视晚间时段首位。
有评论指出,《上新了》让故宫彻底年轻化。的确,它的形式与众不同,在某程度上回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该节目让明星代表大众,在游览故宫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再由专业工作人员解答,让非专业人员参与讨论学术话题,通俗化的形式让故宫“活起来”。
“我就像那个参观者,甚至可以进入一些目前暂未能开放的区域。”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师胡光明主要研究明清宫廷文化,他接受《香港01》访问时分析,《上新了》通过摄影机,让观众有如亲身走进故宫,并且透过平民化的视角观察,“例如当中的御猫形象,就是利用互联网热议话题,再引入节目。”
宫廷御猫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当时有豢养鸟兽风气,并设猫儿房管理猫事,相传清代后宫妃嫔亦爱养猫消遣。现时,在故宫博物院居住的故宫猫,相传部分是宫猫的后代。近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以“萌猫”为题材的文创商品,并造就一批“御猫网红”。《上新了·故宫》及《我在故宫修文物》都可找到故宫猫穿梭其中的镜头。
官方《人民日报》在2018年11月发表题为《故宫上新了,文化走心了》的文章,评论这个充满朝气的综艺节目,让高高在上的故宫走下了“神坛”。节目的表现形式印证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馆长霍莱因(Max Hollein)的经典名言:“博物馆的多元性不仅仅体现在藏品中,更体现在介绍世界文明时提供的多种叙事方式。”
毫无疑问,《上新了》吸引广大群众关注故宫,而且当中不乏年轻人。节目其中一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设计文创产品,胡光明认为有集思广益的意味,年轻人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故宫历史,回望传统文化,可视作积极的导向。
追本溯源,故宫在大众媒体走红早已并非新鲜事。早在2005年,大型纪录片《故宫》就将这座宫殿的建筑艺术、馆藏文物及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展示给大众。《故宫》缕述那些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电视观众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触及历史跳动的脉搏,无疑是惊喜的。但是,严肃的历史纪录片还是让人难以消化,有关故宫的一切,犹如被历史尘埃掩盖已久的瑰宝,稀世却存在距离。
再回看已经踏入互联网时代的2016年,由萧寒执导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却在年轻人聚集的次文化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爆红。这部本来定位为科普类型的严肃纪录片,因为其中讲述的故事奇妙又伟大,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效应。文物修复师在太和殿门前广场缓缓骑着自行车,这个画面令人联想起电影中的末代皇帝溥仪;他们更在宫殿天井悠闲喂御猫,偶有闲情逸致便和记录员饶有兴趣介绍院子的花草树木。就像纪绿片所言,很多人以为修复文物是隆重而小心翼翼的“节目”,但在文物修复者眼中却是稀松平常。这种意想不到的反差和平实趣味,处处透露出文物修复师的从容和谦逊,在当下充斥流行快文化的社会,予以年轻人截然不同的观感。
清宫戏的万人空巷效应,再一次让故宫走红。《甄嬛传》、《延禧攻略》热播,吸引粉丝去故宫一探当年娘娘的住所。位于浙江东阳小城的横店影视城因为复制了故宫大部分主体建筑,成为2018年国民出游的热门地点。故宫的游览量大增,携程旅行网的数据显示,去年8月份预订故宫门票的环比增长一度超过40%。“故宫热”为当下中国人带来一场全民历史狂欢,惟狂欢背后,这股热潮带来的影响,似乎在悄然改变。
上文节录自第15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11日)《故宫热背后的传统文化“复兴” 当谈论故宫时,我们谈论什么?》,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故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