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上教育.一】公私之争未解 自资高等教育前路何去何从?

撰文: 李耀宗
出版:更新:

由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前教院校长张炳良领导的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终在去年底发表检讨报告,提出统一规管自资院校、引入“杀校”机制、八大自资部门“分家”等多项建议,务求达致公私营高等教育并行发展、优势互补。但面对收生寒冬、发展前路未明、公私营院校定位混杂等不明朗因素,有关建议能否带领本港自资高等教育界别走出经营困局,与公营院校建立“互助共生”、“并行多元”关系?

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由教育大学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张炳良担任主席,6月公布咨询文件,初步建议取消注册发展逊色的自资院校。(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经过大半年研究咨询后,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在去年12月27日发表题为“并行发展 促进多元”的检讨报告,提出多达13项改革建议,包括促进院校协调、界定院校专精学术范畴、制订针对性人力资源预测、扩大财政支援等,务求厘清自资界别未来发展路向及定位。

报告其中一个重点,是提议政府将目前经不同法例注册的自资院校,包括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八所大学的自资部门,以及树仁大学、恒生大学等独立私营院校,划一归由经修订后的《专上学院条例》规管,从而“让独立自资院校在学术自由、学术自主,以及管治上的问责性和透明度等方面,与公帑资助的院校看齐”。

如何推动自资界别因应经营环境转变,重新规划其定位,将成为政府日后施政重要议题。(资料图片/吴炜豪摄)

“各处院校各处例” 倡统一规管

香港自资高等教育发展,最早可追溯至时任特首董建华在2000年《施政报告》提出十年内将本地专上教育普及率提高一倍至60%,促使本地自资高等教育体系迅速扩张,其中四类主流自资课程(副学士、高级文凭、首年学士学位和衔接学位)修读人数由2008/09学年合计不足5.6万人,大涨至目前逾7.3万人(见表一)。

全港总共设有27所由公私营办学团体开设的自资院校,不过除了八大、职业训练局等法定院校的附属自资部门外,同时亦有独立私营院校经《教育条例》《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专上学院条例》注册而取得营办自资课程资格,可谓“各处乡村各处例”,催生院校规管程度不一问题。

独立私营院校若欲开办新课程,必须接受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学评局)为期一至三年不等的外部评审,但法定院校自资部门获所属院校条例赋权,具备“自行评审资格”,毋须就开办课程事宜寻求学评局批准,规管上明显存在不对称。有见及此,专责小组除了提议划一规管自资院校外,亦建议将所有自资课程统一交予学评局审批,加强把关。

法定院校自资部门受惠于法定权力,既能以“半私营”形式营运,又可借助院校本部硬件资源及品牌形象,吸引大批学生报读:在2017/18学年全港逾7.3万名自资课程学生中,多达77%,即近5.7万人选择在法定院校自资部门就读,就读独立私营院校者不足1.7万人,反映本地自资高等教育市场大幅向法定院校倾斜。

阮博文认为,开办自资课程不违背八大办学使命。(李耀宗摄)

公私混杂明显 八大“除冕”掀争议

撇除本身以自资模式经营的公开大学和职训局,八大接受教资会公帑资助营运学位课程,近年却大力发展自资课程业务,表面是政府高等教育普及化政策使然,实际却是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2004年以减轻库房财赤为由,缩减教资会对八大的资助,驱使它们成立自资部门以开拓公帑以外的收入来源,导致本港高等教育体系渐趋“公私混杂”。

有意见指八大教研资源主要来自公帑,理应专注营办资助课程,而非发展仅为“副业”的自资课程。惟自资高等教育联盟主席、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表示,八大营办自资高等教育服务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网”,均是提供优质教育,不违背八大核心办学使命:“有关课程多年来收生持续稳健,足以证明学生选修原因不只是大学名气,更与自资部门本身办学质素优良、毕业后出路广阔有关。”

对于专责小组提议将八大自资部门“分家”,阮博文表明反对,原因是自我评审权让校方可因应劳工市场变化,迅速开办新课程和更新课纲,使学生资历更受认可,“当年政府开始推广自资高等教育时,是由八大带头做起,但现在却因为我们做得太好,令其他院校觉得不公平。”他强调,八大自资课程一并交由学评局审核,只会大幅延长评审时间,从而降低业界营运效率,得不偿失。

吕汝汉赞成八大自资部门“分家”,促进公平竞争。(吴钟坤摄)

独立私营院校又怎么看?东华学院校长吕汝汉对上述说法有保留。他强调八大自资部门获自我评审权保障,在办学待遇上早已“赢在起跑线”,学生亦因而产生“一种读完(八大自资副学位课程)后较容易衔接本部资助学位的错觉”,严重不利名气、资源相对逊色的独立私营院校经营,“不是一个level playing field(公平竞争环境)”。

专责小组提议八大自资部门“分家”,原则上有助市场重归平衡,然而小组却以尊重八大开办自资课程各有“不同历史背景”为由,容许各大学校董会按“合理的策略性原因”,自由决定其自资部门是否继续共用本部设施、沿用现有校名及自我评审权,既有违报告致力推动公私营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大方向,亦无助厘清两者之间应有的角色定位。

麦建华认为,公私营高等教育理应分野清晰,方能实现互助互补。(高仲明摄)

明爱专上学院(前称明爱徐诚斌学院)校长麦建华亦认为,高等教育理应分野清晰,其中公营界别专注提供传统学术通才教育机会,而私营界别则为学生提供职业导向进修途径,“香港很多行业都不够人,例如医疗、护理、科技等,不能单靠八大培训人才”,进而实现公私营高等教育互补,确保本港人力供应充足。他重申专责小组应在两者特色、分工方面多加着墨,方能促进“公私分明”。

收生普遍不足 定位不清之过

近年适龄学生人口不断收缩,对私营界别无疑是“收生寒冬”。《香港01》翻查全港开办自资课程的公私营专上院校营运数据,发现多达七成即19所院校均有收生不足问题,当中最严重是宏恩基督教学院和能仁专上学院,两校同期仅能招收27名及14名新生,较预期收生少逾73%及88%(见表二)。

(香港01制图)

专责小组亦指出,本港自资高等教育体系欠缺策略性协调,驱使院校一窝蜂地开办低成本、易于重复但供应过剩的热门课程,无助课程创新之余,更使院校收生不足情况恶化。

当中素以“香港大学机构成员”自居的明德学院,早前宣布将于2021/22学年正式停办,成为本港首所因收生不足而倒闭的自资院校;有分析指,该校过分高估港大品牌效应,导致营运定位屡现误判,例如学费水平过高、集中开办缺乏职业导向元素的文学和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等,自然难以吸引学生报读。

资料更显示,在2017/18学年涵盖14个学科范畴的756个自资学位及副学位课程中,竟有逾半课程集中于商科、社会科学和语言学范畴,反映课程单一化现象严重(见表三)。

上述现象在八大自资部门最为明显,例如港大专业进修学院及附属学院于该学年开办45个课程,社会科学和商科课程合共占22个,相等于该校课程总数五成;同样附属港大的保良局何鸿燊社区书院,25个课程中亦有三分之一是商科。

独立私营院校亦有出现类似现象,以珠海学院为例,该校同期开办42个课程,亦有三成即12个属商科课程,作为该校卖点的新闻学课程,只开办了9个课程。但无独有偶的是,课程范畴呈单一化的院校,大多亦出现实际收生较预期差问题,例如港大保良局何鸿燊社区书院实际收生较预期少逾半、珠海学院收生更较预期少近八成。

由此可见,如何推动自资界别因应经营环境转变,重新规划其课程定位及营运策略,将成为政府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施政的重要议题。

如何推动自资界别因应经营环境转变,重新规划其定位,将成为政府日后施政重要议题。(资料图片/吴炜豪摄)

延伸阅读:

【专上教育】升格私立大学 对自资院校是“出路”抑或“绝路”?

【专上教育】香港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检讨报告促“并行发展” 自资高教转型 须解公私之争》。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更多《香港01》周报有香港教育的报道:【职专教育】职业专才教育发展80年 为何仍比不上大学教育?【职专教育】职训助培育本地专才 VTC:毕业生具Work-Ready优势【通识教育】由千人选修变六万考生的核心科 缘何“弹”起?中药有学位课程 香港却无“中药师”【冲上云霄】落实机师本土化 从拓展航空专业学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