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塑造一个古中国 图像与文字间之流动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内地的70后,如我,是先从影像上认识金庸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尚没有出版社正规出版金庸的著作,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金庸的时刻,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是黑白电视机,窄小的荧幕上,闪现出了一个弯弓射雕的影子,那是1983年无线版《射雕英雄传》,翁美玲、黄日华、苗侨伟和杨盼盼从此深入人心,“依稀往梦似曾见”的音乐响起,人人着迷。还记得那时候每周三、周六各播出两集,结果到了周三晚上,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撰文:王恺

这并不是大家第一次看香港连续剧,最早的《霍元甲》、《陈真》已红了一段时间,但《射雕英雄传》是如此不同,除了故事的诱惑力外,更多是普通观众通过电视剧对中国历史有了似是而非的了解,对武侠有了莫名其妙的感动,对香港明星有了更贴心的认知。记得那时候,有一种叫不干胶的小玩意儿,其实就是照片贴纸,上面全是射雕全明星阵容,按现在的说法,全部占了C位(网络用语,指中心位置),几乎没有其他香港明星的存身空间。

1983年黄日华及翁美玲主演的无线版《射雕英雄传》,人人着迷。(电影剧照)

跳过文本认识金庸

我们就是这样知道了金庸,知道了什么叫武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多数都和我一样,先看了电视剧,再回头看金庸的小说,也知道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的典故出自何方,一本本找来看。这扇武侠大门大约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缓慢打开,我们是先认识了金庸,才知道了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至于黄易,那是后面的事情了。这也很对—金庸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正典,经过了他的系统性培训,你才知道了内功、轻功、套路,才明白了宋代饮食,以及明清风俗和古典文学关于君子、小人、侠客、妄人等的分类标准,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武侠的大门,也给广大民众打开了一扇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门。

武侠小说的普及性极高,正因为有了全民阅读的基础,之后的金庸武侠剧在内地流行也是势所必然。记得之后引起全民狂欢式观看的,还有刘德华和陈玉莲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版本的《鹿鼎记》,黄日华领衔的《天龙八部》,而且三五年翻拍一次,收割新的粉丝,比如很多80后就喜欢1995年无线版《神雕侠侣》——李若彤成为经典小龙女,古天乐的“盛事美颜”到现在还经常被拿出来谈论。

李若彤与古天乐拍摄的《神雕侠侣》,至今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电视剧照)

武侠电视剧之后渐渐被香港武侠电影取代,这是另一种观看体验,培养的不再是全民爱好者,而是专业的电影狂热信徒—我说的不是早期的邵氏武侠片,而是后来徐克参与的《笑傲江湖》系列。内地的文艺青年不仅将之看作商业大片,更多的将之视为文艺经典,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不仅在香港红了,在内地更红,甚至有不少学术论文研究《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设定里面的微妙之处。

九十年代跟风拍摄的金庸武侠电影,塑造了内地观众的新观看趣味。尽管当时很多电影不过是粗制滥造的商业片,但无论是李连杰的《倚天屠龙记》,元彪的《碧血剑》,还是巩俐、林青霞的《天龙八部》,都因为其奇特的cult味,虽然未成经典,但也俘虏了若干观众,不少文艺青年回忆起林青霞和巩俐的造型,都说是第一次受到“蕾丝边”的教育。还有更多观众沙里淘金,剪辑出不少镜头,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比如张敏扮演的赵敏回眸一笑、周星驰扮演的韦小宝和刘松仁扮演的陈近南互虐,随便一翻,都能勾起大众记忆。金庸电影在武侠世界和古典世界之外,也添加了许多新时代的机锋,这其实也是香港电影创作者汲取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与其说是金庸原著的思想,不如说是当时香港人的精神,比如人需要厚黑,小人物一路往上爬的挣扎并不容易,包括职场精神一定要遵循,都是当时香港人的普遍思维,进一步影响了内地。

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不仅在香港红了,在内地更红。(电影剧照)

华人幻想世界基石

电影之外,金庸原著的电视剧制作也逐渐转向内地。内地制片人张纪中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金庸最初是赞许他的引进的,第一部《笑傲江湖》的版权费只收了象征性的一元,尽管拍成后金庸不够满意,但还是陆续给了他很多部著作的版权,大批明星也因为张纪中的武侠剧,成为了现在仍然活跃的一线演员,比如黄晓明、刘亦菲、刘涛、杨幂等。

内地的武侠电视剧在香港的电视剧制作上增加了实景拍摄一招,让金庸小说里的大漠、江南活了起来。无论是塞外风光还是戈壁沙漠都不再虚假,一群群的年轻人开始直接从电视剧里熟悉了金庸。80后和90后可能没有看过金庸的小说,但一样熟悉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段誉和乔峰,也一样熟悉轻功和内功、九阴白骨爪和九阳神功。他们并不仅仅从金庸进入这个武侠世界,因为这时候的整个武侠世界已更丰富了,有穿越,有玄幻,也有修仙,但金庸的武侠世界还是这个世界里最稳定的一块基石,缺了这个基础,整个华人的幻想世界无疑会崩塌。可能真是金庸提供了很多“元概念”,才让人们在这些概念之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没有《神雕侠侣》,可能就没有《仙剑奇侠传》,大批玄幻小说与其说是模仿《蜀山剑侠传》等更早期的武侠小说,不如说还是在模仿金庸。

金庸非常支持把金庸剧制作引进内地,第一部《笑傲江湖》的版权费只收一元。(视觉中国)

内地电视剧之后的新产品,是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从网游到手游,离不开《天龙八部》、《碧血剑》,还有《射雕英雄传》等小说原本,玩游戏的新一代看到的不再是演员扮演的英雄和侠女,而是各种CG制作出来、有着夸张身形和神勇动作的形象,人们沉浸其中,就像当年我们沉浸在黑白电视剧里翁美玲和黄日华的动作之中。

这就是金庸的小说最有趣的地方了,通过金庸的半生写作,中国历史里的传说、典故、真相混杂于一体,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各种观念弥漫其中,善恶是非、侠义心肠这样的伦理道德贯穿其上,诗意化的生活始终横行,服饰、饮食、诗歌、武器的种种想像散落一地。金庸钻进了各个时代,但始终没有衰亡,从盗版书、盗版录影带,到MP3,再到各路写金庸出名的公众号写手、付费阅读的金庸赏析,他始终像一个最强大的灵魂,完全没有退场,他创造了一个江湖,但是又超越了江湖,每个人身上都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独属于中国人的光芒,这是金庸在一代代人之中有真正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王恺作家,著有《文艺犯》、《浪食记》等散文集曾任《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现为“活字文化”新媒体总监。

上文刊载于第13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5日)《图像与文字的流动之间 金庸塑造一个古中国》。

相关文章:【金庸逝世】2018年──大师时代的终结【金庸逝世】笔下女主角总有女神身影 曾为她写剧本、开专栏【金庸逝世】每个人心底里都藏着一个大侠【金庸逝世】访寻经典金迷论坛“金庸茶馆” 茶馆里的恋爱与追梦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