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时代.三】公屋到居屋之间 活化工厦实验青银共居

撰文: 蔡苡柔
出版:更新:

2017年,特首林郑月娥上台后,随即宣布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展开土地大辩论,提出短、中、长期解决香港居住问题的方案。即使是短期方案,也是以十年为单位,对于现在迫切的居住问题,并没有缓解的办法。现时公屋轮候制度以家庭、高龄者作优先考量,单身青壮年在漫长的等候期间,能否将共居作为一种过渡性选择?现在港台共居模式,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房屋选项,从2012年的光房实验,2015年的玖楼开办,再到2017年的社会房屋共享计划,都受限于业主与营运团队签约的时间。共居在港台两地发展,成为一种“暂时”的选择。

WE 哗蓝屋计划透过社会企业和政府合作成功活化历史建筑。(资料图片)

共居可作为过渡性房屋

2017年,谢伟铨成立名为思筹知路(Hong Kong Seek Road)的智库,以城市规划为题举办比赛,以设计一个100公顷的土地、10万人口的市镇为题,广邀民间拍片贡献想法。

他笑着说:“最后决赛的六个队伍中,起码有三队都提出长幼共融(青银共居)的想法。”谢伟铨认为,共居无法纾解长远住屋环境问题,因其标准较低而宽松,但它是能缓解住屋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共居如何纾缓房屋问题,他提出结合“青年共居”和“活化工厦计划”,由业主为政府提供单位,青年共居、青银共居都是可尝试的方向。

选择工厦作为推行共居的目标,原因在于过去因活化工厦计划得益的多为业主,租客反而因为改装后租金上涨而被迫离开。谢伟铨认为,活化工厦后,可要求业主提供部分空间,以一块钱或较廉宜的价钱租给政府,政府可以分配给协作的企业和租户。

整合工厦各业主的意见并不容易,因此谢伟铨主张,先从单一业权的工厦着手,香港约有1,400多栋工厦,其中370多栋是单一业主。他主张松绑工厦改建成居住空间的技术限制,以整栋翻修的形式,让工厦可以成为青年商住两用的Loft空间,并交由一些NGO运营。

谢伟铨希望未来所有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拥有大一点的居住面积。(资料图片/蔡苡柔摄)

“年轻人吃得简单,不喜欢煮饭,作息也更有弹性,如果让办公的地方和住房结合,也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港府的房屋政策以家庭上楼为优先考量,对青年群体的关照不足,活化工厦可吸纳年轻租户。此外,活化后的工厦可以成为青银共居的实验地。

青银共居社区曾在西班牙获得广大的成功,阿利坎特市(Alicante)会为年轻人提供住宿折扣,年轻人在社区可陪伴长者或为他们劳动,而老年人也可以提供经验传承。

不少国家早已建立集中式养老社区,让社区里面的功能发挥起来,做到大型“共生社区”。香港要发展社区化的青银共居有其难度,即使在台湾成功经营青银共居的玖楼团队,也没有经营乐龄社区的经验。

玖楼经营青银共居时,需要挑选住户,在香港发展青银共居,也可能会遇到文化、私隐方面的问题。邱勇指出,在欧洲发展青银共居是成功的,但不代表放在香港就会成功,例如世代问题及价值观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玖楼青银共居的住户都经过“筛选”,要试办青银共居,也需要找更多open-minded的人。

此外,国外的共居模式是每一个人都享有独立的空间,用社区的概念去运行,能保有某程度的私隐。香港还没有乐龄社区的相关例子,目前社联正在商讨将三栋位于屯门的村屋开发为青银共居社区。

促松绑工厦转住宅条例

对于“共居”,谢伟铨将其视为置业阶梯以外的过渡性住宅,在公屋到居屋之间,像阶梯一样提供过渡性选择:从公屋、绿置居、居屋到首置屋,一层一层的前进,“从公屋到私人房屋的差距很大,距离太大是爬不上去的。就像楼梯都是一级一级上,因此在距离之间要加一些阶梯。”

谢伟铨形容“就像是一开始只能买得起一般的面包,再来买多一点牛油,再买香一点的面包,最后可以吃到像Lady M那样的糕点,都是一级一级往上的。”他表示,在阶梯之间,过渡性房屋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谢伟铨认为,共居能作为过渡性房屋的选项之一,缓解香港居住问题,图为Synergy Biz Group经营的青年共居空间。(Synergy团队提供)

但对于过渡性房屋的质疑,其实从来没有少过。许多推广共居的机构都希望政府松绑建筑标准,包括放宽共居单位的消防条例、工厦单位转住宅单位的规管等。“会有人批评为何要推行一些比现有水平还要低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落地的想法。对你来说这标准订得低,但你也要看现在是什么标准,有没有得到改善。”谢伟铨强调,共居只能作为“缓解”居住问题的方法,不是用共居直接解决问题。

谢伟铨坦言,“长远当然不希望只做到这样,现在你要有面包但没有面粉,在等待面粉的期间他就要饿死了,没时间讨论面包外形和味道。”他倡议青年共居与工厦结合,如何缓解居住难题是现在迫切的问题和优先考量。“十年以后的事情对居民来说太远,我们要给一些reachable的目标。”但对于共居项目交由谁来做,谢伟铨认为应由政府协助,社会服务机构经营,政府的组织太大,又要相互制衡,会有效率低落的问题,而私人企业会有追求营利、跟股东交代的包袱,因此由政府资助有相关经验的NGO或社会企业是最好的做法。

西方的共享概念由来已久,谢伟铨强调,共居、官民合作的观念在香港都在起步阶段,“观念一定会转变,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是不行的,要与时并进。”家的概念一直在变化,而共享概念对于等候公屋、等待有能力购买房产的年轻人而言,或许可以视为一种有效利用空间的选择;但是要根本解决居住问题,仍是香港政府无可回避之责。

上文节录自第12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3日)文章《公屋到居屋之间 设阶梯助上流  活化工厦济急 实验“青银共居”》。

【共居时代】系列相关文章:

生存以上 港台青年如何以共居改变空间?分享的不只房子 社会房屋共享计划注入服务元素公屋到居屋之间 活化工厦实验青银共居寸土寸金的香港 能否实践共居价值营造社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