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时代.四】香港寸土寸金 能否实践共居价值营造社区?
共居在北欧的核心价值是建立一个互助的社区,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落实共居的精神有其困难性,在香港经营共居空间的业主如何增值住屋体验打造共荣社区?“对香港人来说,房屋一直是最头痛的问题。”政府将资源优先注入轮候公屋多时的家庭,社会服务组织优先关顾弱势团体,Synergy Biz Group则把眼光放在香港的青年身上,作为打造香港青年共居空间的先驱,Synergy团队同时也在摸索香港企业和社会共赢的模式。
Synergy Biz Group创立于2014年,发展至今在香港已拥有近十个共享空间,其中两个是单栋式共居住宅,与台湾的玖楼团队不同的是,Synergy团队的专业是建筑和工程,并透过融资方式买下物业长期经营。Synergy发展经理周翃宇(Michelle)表示,“我们跟玖楼相似的地方是,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青年提供可负担房屋
“提供可负担的房屋,是我们的第一个前提。” Synergy团队创办人兼总监黄兆麟表示。建筑工程专业出身的黄兆麟观察到香港市区有些很好的空间,使用率却不高,凭借构建学校宿舍、改装酒店旅馆的经验,他希望为年轻人提供可负担的房屋。现在Synergy团队在红磡和旺角各有一个共居空间,提供约250个床位给年轻人。
共居模式在香港并不容易发展,不同于玖楼与业主合作的模式,为了能够长久经营,Synergy团队透过融资去收购物业,成为业主之一;又或是直接找投资者收购物业后由团队代为管理。他透露,台湾租金比较便宜,跟业主比较能够合作,像玖楼就是以二房东的方式去营运。但香港租金比较高,业主期望可以得到更高回报。“所以我们会融资去收购物业,借着资产投资,发展会比较容易一点。”
由于以“提供年轻人可负担房屋”为前提,Synergy团队提供的床位租金以年轻人收入的30%、40%为标准,在“最小化私人空间,最大化公共空间”的规划下,以公共空间60%、私人空间40%的比例作规划。Michelle透露,私人的床位虽然不大,但是每层都有厨房和共用空间,并透过社群活动营造共居生活。
此外,与玖楼的“台式共居”不同的是,这种“港式共居”考量到香港人工时长及想避免住户纠纷,团队将清洁费、维修费包在住宿费当中,社群经理会协助调解纠纷,并会举办活动令“青年共居”变得更吸引。根据Synergy团队提供的租户资料,56%租户年龄介乎18至22岁。年轻的在职人士约占55%、学生则占45%,租户的职业分布亦较多元化。
Michelle分享,有医生入住他们的单位,因为觉得社交空间过于狭隘,“不想上班看到医生,下班也看到医生。”住户来自不同行业,如社工、传媒、餐饮业及教育界等,可以认识不同的人,与玖楼相同,社群链结也成为卖点之一。
“我们的住户很喜欢一起煮饭一起玩桌游,有时假日也会相约一起冲浪,在天台做瑜伽,世界杯的时候大家也一起看球赛。” Michelle表示,共居跟㓥房的差别很大,不应相提并论。“㓥房是你只有那个居住范围,但共居还有共享的空间和社群。”
Michelle认为,经营共居团队关键在于怎样“增值住宿体验”,包括举办社群活动、管理住户的生活琐事,需花心力经营。因此,Synergy团队都希望租客能签一年以上合约,“因为经营社群需要时间。”
“共居的存在其实就是一种选择。”Michelle如此认为。Synergy团队的青年共居或许不适合所有香港青年,也没有办法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但他们确实让香港青年在住房的菜单中多一个选项。
黄兆麟透露,Synergy团队期许能成为与社会产生共同利益的“共益团体”,但在私人住宅空置率只有3.7%的情况下,要找到合适又符合团队理念的物业是一大难题。他表示,有业主提出一起投资共居。但询问的形式却是,“我有一栋房子,可用共居形式租出去、住很多人,可以赚很多钱吗?”反映部分香港人视房子为投资的项目,而不是居住的项目。
Synergy团队不排斥与港府合作,也跃跃欲试。团队希望未来可透过与政府、NGO、市区重建局合作,以团队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管理效率,缓解青年住房需求,做到共居的核心目标—社区营造,并摆脱大众对青年共居等于学生宿舍、高级㓥房的批评。
香港也有社区营造的例子,例如香港一级历史建筑“蓝屋”的“WE哗蓝屋好邻居计划”,当中不只有贩卖二手物的杂货舖、在地化的小商舖,居民更可以贡献社区取得“时分券”,换取实质的物资。
回到共居最初发源地北欧,现在的港台共居环境仍是“分散式”,通常只是一栋大厦当中的几户,少有整栋大厦或整个社区发展。租户只能透过第三方,例如社工及管理团队来维系住户的情感,较难发展成西方的共居社区,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发展共居社区仍有其局限。
回归社区营造核心价值
Synergy团队期盼能真正落实共居精神,在香港经营共居的业者,预计将在2018年底合作推出线上共居平台。除了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客户配对合适的空间、让需要托管物业的业主联系外,也希望建立一个线上的共居社群平台,令受到土地限制的“共居社群”有落实的可能。
Michelle透露:“希望和香港不同商户合作,让共居的住户可以使用工作室、餐厅、洗衣店、健身房等涵盖衣食住行及娱乐的服务。共居才能真正脱离地区的限制,真正达到共享经济的效果。”目前规划的运作模式是每月发放代币,让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
团队希望透过网络,打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共益社区居民”的核心价值。Michelle表示,未来当你入住一个共居的空间,就可以连结香港的共居社群。目前团队也计划在香港各区做Town Hall,让共居住户能有更多实质的联系,实践共居真正的核心价值。
上文节录自第12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3日)文章《联结商舖社群 增值住宿体验 共居空间先驱 盼促成共享经济》。
【共居时代】系列相关文章:
生存以上 港台青年如何以共居改变空间?分享的不只房子 社会房屋共享计划注入服务元素公屋到居屋之间 活化工厦实验青银共居寸土寸金的香港 能否实践共居价值营造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