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护士人手欠长远规划 李国麟:政策小修小补

撰文: 林立胜
出版:更新:

卫生服务界立法会议员李国麟是护士协会主席,亦是公开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院长。他认为医疗政策定位本该是长远的,但政府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任期内所面对的问题和需求,并没有考虑换届后的政策延续性。他认为,护士人手不足的困局是资源调配的问题,但政府一直以来对于医疗并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以致每项政策只能做到小修小补,只求解决燃眉之急而欠缺长远规划。

香港“无奈护士,人手不足”,当局多年来对护士人手欠一长远规划。(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李国麟直言,香港短期内难以追上护士与病人1比6的国际标准,而护士协会过去曾做过调查,发现香港的护士与病人比例最少为1比10以上。他强调,护理经验是专业服务中重要一环,但现况是,当资深护士流失后再聘请新人,即使数字上人手较以前增加,却始终追不上病人需求,前线护士对病人的比例没有降低,留下的中层护士自顾不暇,导致宝贵的临床护理经验难以承传。

李国麟曾负责训练健康服务助理(HCA),他说,公立医院引入 HCA与病人服务助理 (PCA)编制,只能局部减轻护士的负担,例如分担喂水、处理大小便、换床单等基本护理工作,但无法解决护士人手不足问题,遑论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病人住院治疗,并不是只要有人看护,而是要接受专业护理。”李国麟强调,护士的角色不能被取代,他们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病人提供高质素的护理,但现时人手不足令护理过程被“异化”,护士只能机械式地按程序与步骤执行治理任务,无法将病人作“身、心、社、灵”全人治疗,而这一治疗理念本身是不能量化及利用数据监测的。

李国麟斥责医院的管理人员“从来”都在与护理对抗。他说,护理工作有清晰的指引、步骤,但管理层以日常护理活动文件来监察及证明护士是否具生产效率,甚至是“有事就拿护士祭旗”,以证明自己管理得好。当资源不足以致未能提供高标准的护理时,被责骂的也只是前线护士。他批评,政府不断延展医疗方面的硬件与服务,但人手却追不上,亦没有向公众交代新增服务所需的人手估算。他抱怨,政府增加医疗服务,只是为了向市民有所交代,代价却是令其他方面的人手减少,以及剥削前线护士。

李国麟指,人手不足问题导致护理程序被“异化”,护士只能机械式地执行治理任务。(罗君豪摄)

政府须勇于为医疗定位

事实上,护士人手争议不仅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关乎医疗体系设计的制度问题。李国麟形容,这在香港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

香港的医疗大致上分为三层,一是基层医疗,第二、三层分别是专科门诊及入院治疗,政府现时包纳第三层近八成的服务。在入院治疗程序里,护士的角色难以被取代,而随着护士人手需求增加,政府在这方面的经常开支也持续扩大。李国麟认为,彻底解决护士人手属于“理想化”议题,他反问,港府是否会推行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如果这是政府的定位,接下来便要问医疗资源是否足够使政府做到“全包”,政府又有没有勇气作出这个承诺?

政府是否奉行“有钱有得医”,把病人推往私家医院就诊,只有付得起钱的市民才能获得相应服务与专业看护?(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反过来说,政府是否奉行“有钱有得医”的资本主义方针,把病人推往私家医院就诊,只有付得起钱的市民才能获得相应服务与专业看护?李国麟直言,早前推出的自愿医保便是以此作为大方向,鼓励市民使用私营医疗服务,希望长远减轻公立医院的负担。

他说,上述两种对医疗服务的不同取态各有优劣,对政府来说,需要做的是拿出勇气对医疗定位给出明确决定,而非在政策上左摇右摆。他相信,政府不敢承诺包揽医疗、保健、预防疾病等开支,因为涉及的资源太庞大。

公营医院护士人手不足,并不是简单增加学护名额就能解决问题。如何吸引护士课程毕业生投身公营医院,挽留资深护士避免流失,以及改善前线护士的工作环境,这些范畴均值得医管局以至医疗方面的政府主事官员深思。“贴地”推行各方面措施,可以减轻前线护士的压力,但护士面对的困境只是医疗体制既有问题的冰山一角,政府若要攀越这座“大山”,需要作长远部署规划,拿出勇气与决心解决核心问题。

上文节录自第11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9日)《公私界线 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