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包浩斯.三】从建筑设计到地产霸权 香港城市的诡谲风景

撰文: 张家佳
出版:更新:

商业建筑方面,近期重修面目一新的嘉顿中心(1935)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此建筑由南来建筑师朱彬于五十年代负责改建,以注重功能、简单的现代主义设计为原则,外观依其功能设计,被英国建筑师评为:“华人世界设计出可媲美欧美例子的摩登建筑。”撰文;曹民伟

承接上文:

【百年包浩斯.二】香港也有包浩斯?南来建筑大师带来传世杰作

另一个香港著名的包浩斯建筑群,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据说是张爱玲旅居香港时,住在加多利山上老朋友宋淇的家。她在此地写剧本的两周时光,就是借住在这山上的典雅小公寓中,她曾说喜欢这里“两排交柯的大树郁郁苍苍”。笔者游逛加多利山上时看到一幢幢优美的小屋,竟依然保留着五十年代的模样,只是两排的大树应比张当年所见更茂密更郁苍了,这里就是香港的包浩斯小城!

从三十年代开始,它就安静地守在那一隅小山岗之上,此地原来称作“大石鼓”,位于九龙太子道、亚皆老街和窝打老道之间,旺角、油麻地的红尘喧嚣被茂密林木隔绝,白色的别墅错落于郁郁葱葱热带树林间,十足欧洲小镇的感觉。

张爱玲旅居香港时,住在加多利山上老朋友宋淇的家。(资料图片)

自从太子道西于1924年通车后,开始有商人在九龙塘和何文田兴建花园城市,吸引富裕人士居住。区内亦陆续出现社区设施,如九龙医院(1925)、拔萃男书院(1926)、喇沙书院(1932)、圣德肋撒堂(1932)、英皇佐治五世学校(1936)和玛利诺修院学校(1937)等,当时主要为外籍人士而设。嘉道理家族推动成立的“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资料这样介绍这座豪宅:“1959年的洋房数目达57间,其中一些采用传统的包浩斯风格,另一些则展现流线形的现代主义元素。”

拔萃男书院。(资料图片)

包浩斯精神遭“画皮”掩盖

经常听人提到中环街市(1939)和湾仔街市(1937)是香港少有的包浩斯建筑,因此值得保留,事实上,这两幢古老建筑物都并不是所谓的包浩斯建筑。它们是三十年代建筑师们以轮船和飞船为灵感创造出来的一种“摩登流线型”(Streamline Moderne)建筑,主要特色是圆角,强调横线及对称的布局,此类建筑仍然保留着古典主义建筑的左右对称,与现代主义建筑讲究不对称特色有别。昔时香港的这类型建筑有尖沙咀船形的天星码头,以及山顶飞船形的老衬亭等。在意识形态上,“摩登流线型”建筑并没有像现代主义建筑般尝试改变社会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美学层面上,所以流行时间较短,因而较为罕见。

当年香港山顶的圆圆老衬亭。(资料图片)

重建后的湾仔街市只保留了建筑物表面的一张“画皮”,原来属于平民大众、具有包浩斯精神的街市,头上无端端顶着39层高楼华厦,变成了资本家的私邸豪宅,这种奇异的变换,正是香港这个城市最诡谲的一道风景,一如今天将昔时的包浩斯徙置区七层石硖尾邨改建成豪宅华厦。而且由简约主义变奏成全新的、香港独有的大窗台、环保露台、大平台、一半古典一半摩登的门廊大堂等等,这大抵就是香港建筑从包浩斯精神到地产霸权的过渡,丝毫勾不起包浩斯原本那种很“爆”、很“酷”、很“诗”意的感觉!

湾仔街市是三十年代建筑师们以轮船和飞船为灵感创造出来的一种“摩登流线型”(Streamline Moderne)建筑,但如今头顶洋楼,失去旧日风采。(资料图片)

相关文章:【百年包浩斯.二】香港也有包浩斯?南来建筑大师带来传世杰作

上文节录自第16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24日)《包浩斯精神如何影响香港建筑 百年风格:很“爆”很“酷”很“诗”意》,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的文章:【古迹保育.上】林郑的保育成绩单 是政绩还是失职?【古迹保育.下】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业与文化如何共存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货柜屋 怪诞城蜗居新传洋溢旧情怀 10本刻画旧时代记忆的书闻着咖啡香打书钉 新型书店成千禧世代新蒲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