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包浩斯.二】香港也有包浩斯?南来建筑大师带来传世杰作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深深根植于笔者这一代香港人脑海中的建筑,大抵莫过于公共屋邨徙置区。1953年石硖尾大火,开启了香港公共房屋的年代,而早期的七层徙置区正是毫不花巧、完全重实用性,也能够大规模地倒模复制,这种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受到包浩斯精神启迪。撰文:曹民伟

承接上文:【百年包浩斯.一】建校百年 独特精神代表现代建筑走向

位于德绍(Dessau)的包浩斯设计学校,建筑由创始人格罗佩斯亲自设计,楼高四层,外观长长方方,谈不上十分抢眼,主要由白色粉刷墙、原色混凝土墙、黑色金属窗框和透明玻璃构成。三种最简单颜色与透明玻璃,大量用直线的设计,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启迪之作,以强调功能性为重点,一大特色是墙壁大块地用上当时新兴的玻璃窗墙,可一次过尽用采光效果;加上室内全无多余的内墙间隔,方便学生作不同大小类型的间隔设计。这些不禁令人联想到香港旧式的七层徙置区大厦。今天很多新生代因怀旧而喜爱的七层公屋,勉强可找回记忆的有改建成青年旅舍的石硖尾美荷楼,以及石硖尾工厂大厦改建而成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其建筑源头可追溯至一百年前的包浩斯始祖建筑。

位于德绍(Dessau)的包浩斯设计学校,建筑由创始人格罗佩斯亲自设计,楼高四层,外观长长方方,谈不上十分抢眼。(Gettyimages)

欧洲各国经历一次大战后,造成严重的破坏,各国政府首要任务是在废墟中重建城市,为人民重新建立家园,让生活重回正常轨道。当时包浩斯设计学院所推动的建筑设计,主张实用简朴、线条简约,以直线和横线的结构为主,不讲求装饰、力求能够大规模倒模式兴建,快速重建城市。其理念本源自共产主义,建筑以服务劳苦大众为原则。

香港公共房屋的设计深受包浩斯设计哲学影响,设计师往往想让最终的产品有效地发挥作用,包括高密度、人流运输要快、一层多户等,即近代现代主义遵循的功能主导。由1954年至1975年,香港徙置事务处总共兴建了25个徙置屋邨,近年开始拆卸改建的苏屋邨(1960)、柴湾的明华大厦(1962)、马头围的真善美邨(1967)、香港仔的渔光邨(1962)、观塘和乐邨(1962)、荃湾福来邨(1963)、还有彩虹邨(1962)和美孚新邨(1968),无不遵循着这种复制方正房子、横直简约线条、全无矫饰的实用空间。建于1975年的大坑道励德邨圆形建筑也被很多人喻为香港奇特的摩登现代建筑,标准整齐的几何设计,以励德命名,纪念香港公屋之父邬励德对公屋的贡献。

改建成青年旅舍的石硖尾美荷楼。(资料图片)

以苏屋邨为例,素被认为是环境恶劣的公共屋邨,在认真规划下,以民为本的设计,依然能够做到井井有条,为居住在内的人带来舒适感。不同楼宇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彼此的存在,楼宇与楼宇之间的阳光、空气对流和噪音不会被其他楼宇遮挡,同时每幢楼宇均保留了自我个性,冰冷的包浩斯精神也有其细腻的一面,这些关系为现代公共房屋的发展带来不少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一度被误读为包浩斯建筑的中环街市(中图)是摩登流线型建筑代表。(资料图片)

1949年以后,二次大战以及紧随的国共内战,使得不少哈佛留学回来、跟随过格罗佩斯进修的华人建筑师从上海来到香港,其中包括范文照、朱彬、陆谦受等人。这些上海建筑师在香港经济起飞之前留下了无数典雅的包浩斯精神建筑,包括私人住宅、工厂大厦、学校教学大楼和大型公共屋邨等项目。

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范文照,设计了铜锣湾豪华戏院、观塘银都戏院、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九龙灵粮堂教堂、北角循道卫理堂等项目。他的现代主义思潮令其设计呈现简洁明快的建筑空间及形态。

香港的许多建筑也深受包浩斯影响,例如著名的彩虹邨。(视觉中国)

至于陆谦受,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於伦敦建筑学院,他设计了旧中银大厦,虽采用的是现代式线条,但还是舍不得完全放弃古典主义的中式装饰。他还设计了苏屋邨第二期、鲗鱼涌丽池花园、玛利诺修院学校、九龙华仁书院中的小教堂等。

建筑大师贝聿铭亦受教于到了哈佛大学任教的格罗佩斯。贝氏在香港的几座建筑作品,如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70)和新中银大厦(1990年落成),都广受好评。这些都是香港和包浩斯学校千丝万缕的渊源。可以说是他们事业的成熟期,亦成为了香港现代主义建筑的推手之一。

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地标性建筑——中银大厦。(视觉中国)

香港已故著名建筑师何弢亦师承格罗佩斯,他设计的香港艺术中心就尽显包浩斯精神:简洁的空间布局,加上中庭的强烈视觉效果,显示娴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技巧。当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黎锦超深受包浩斯的教育理念影响,因此师承黎教授的这一代建筑师亦深受其精神的薰陶:懂得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挑战固有,强调建筑应反映其时代精神,最终目标仍是以建筑为人创造美好生活。

公共设施建筑方面的佼佼者,则有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会堂,由两名英国建筑师罗纳德.菲利普(Ronald Phillipe)和艾伦.费奇(Alan Fitch)负责设计,它的设计显然受到德绍市包浩斯校舍建筑的影响,延续法古斯工厂的理念,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

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会堂,延续了法古斯工厂的理念,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资料图片)

大会堂按功能设计,分区明确,结构清晰,以大片玻璃立面墙和曲折的校舍式墙壁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特的律动感。颜色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窗框及灰色地舖为主调,至今仍未感觉过时,是六十年代本地文化重新确立的象征建筑。1993年翻新过的香港大会堂采用典型的英国“摩登主义”风格,各部份以不同的功能区分,高座与低座有对比,又以玻璃外墙构件露出结构部份,而中间又有几何图形的公众花园空间。

其他公共设施建筑例子包括五十年代落成的旧中区政府合署(1954)和赞育医院(1955),现已改为香港新闻博览馆的必列者士街街市(1953)与灯笼洲街市(1963),以及典型的五、六十年代中小学校舍设计,还有七十年代初落成的香港大学钮鲁诗楼(1973)。

继续阅读:

【百年包浩斯.三】从建筑设计到地产霸权 香港城市的诡谲风景

上文节录自第16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24日)《包浩斯精神如何影响香港建筑 百年风格:很“爆”很“酷”很“诗”意》,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的文章:【古迹保育.上】林郑的保育成绩单 是政绩还是失职?【古迹保育.下】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业与文化如何共存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货柜屋 怪诞城蜗居新传洋溢旧情怀 10本刻画旧时代记忆的书闻着咖啡香打书钉 新型书店成千禧世代新蒲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