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藏着的武林|继续消费民族情感与文化情怀 再也行不通了
在传统武术备受冲击的当下,中央电视台毅然推出了纪录片《藏着的武林》,声称是要“科学地解读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源流和真实面目。为观众解密一个藏于民间,却鲜为外人所知的中国传统武术世界。”
不过节目上架之后,却引来了大量争议。不少在片中出现的大师,其身份和战绩都备受观众质疑。而从呈现手法上讲,《藏着的武林》依然是沿用旧有的文化论述作包装,并没有解决到大众真正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武术的实用功能。
延伸阅读
【解读.马保国】中国武术的武侠情意结 神功 绝招与门派的营销
打假时代的传统武术纪录片
一共六集的《藏着的武林》,已于上年尾播出,并于今年初在中央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及YouTube频道全数上架。制作组号称花了三年时间走访全国各地,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武术流派,以及采访了一批在时代洪流底下,依然坚持教导传统武术的师傅。
在第一集节目,制作组便率先访问了著名武术研究学者马明达教授,阐明传统武术由军旅走向民间所遇到的必然问题。然后再去到了上海、广东、西北等地,拜会形意、咏春、八门拳、蔡家拳、黑虎棍等武技的传人,以及一些希望将传统武糅合现代搏击的运动员。
可以见到,制作组的取材方向大致分成两类。一则,乃民间的基层拳师。他们的知名度不高,所习武艺亦非主流大派。虽然形意、咏春、八极等著名拳种亦有被提及,但相较之下确实篇幅不多。二则,是要突出传统武术与搏击运动之间的结合,而非单纯强调前者所具备的实用功能。
这两个重点除了是呼应近年对“传统武术大师”的打假风潮,显然也是吸收了《体验真功夫》的教训。早在2013年,央视就推出过同类型的纪录片系列《体验真功夫》。该节目找来多位著名的武术大师现身说法,示范传统武术如何克制现代搏击。触发轩然大波的徐晓冬打假风潮,便是因太极大师雷雷在节目内声称可以单手破裸绞而引起。
始终都是回避核心
单就这两点来讲,《藏着的武林》确实比起《体验真功夫》有所进步。至少它愿意抛开“大师”和“绝招”的包袱,承认搏击运动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细节方面,《藏着的武林》其实并没有突破传统武术的一贯营销手法。事实上,《藏着的武林》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了传统武术在旧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秘传”。在节目的第二集,主持人去到了甘肃省天水市,寻访当地隐秘的黑虎棍法。按制作组的说法,黑虎棍法的传人原先不想在镜头前演示对练之法,免得家学外传。后来在主持人的再三请求下,才首次披露了个中的诀窍。
笔者绝对尊重每个武者的选择,若然习者确实不想将技法显露人前,这当然不能强求。问题在于这一幕的舖排,不断营造出秘传的特殊价值,并表示黑虎棍乃过去对付土匪的实战棍法,不会是花架子。但纵观全集,却始终没有人完整展示过黑虎棍的实际打法。
要知道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假事件后,大众已经相当意识到,要验证传统武术的实际功能,公开交流就是唯一的途径(拳脚、兵器俱如是),而制作组却偏偏略去了这个要点,反过来褒扬秘传的文化意义,跟过去其他的传统武术节目无甚分别。
文化和情怀的一贯包装
这种“避重就轻”的拍摄手法,不只出现在黑虎棍法。对于其他类型的拳种,以至于搏击运动,制作组也是采取同样取态。既然对武术本身的描绘阙如,要吸引人正视传统武术的价值,很自然就要回归到过去的两大元素,即文化传承与民族情感。
同样在第二集,制作组采访了一位梅姓的心意六合拳传人。他的儿子本想参加搏击赛事,希望他朝能够将传统武术的技法带上UFC。结果后来却身患重病,不得不放弃梦想。说到这里,梅父骤然落泪。而在该集的尾段,则讲述了一位外籍武者到中国寻访老朋友的故事。他曾在80年代来到中国,跟刘姓的八门拳传人有过交流。制作组于是安排他们会见,两位老人顿时相拥而泣。
上述的各个经历,固然赚人热泪,观众亦毋须质疑其真实性。但感人的背后,某程度上亦是反映传统武术的脱节,以及体制对于武术运动员的忽略。但节目组并没有在此深化讨论,而是将之刻划成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坚持。结合前文所提到那种深入民间、重视秘传的取材风格,制作组想表达的意思或许如下:
中国传统武术的确是货真价实,但它的核心技法却一直隐藏在乡村邻里。近年被人打假的拳师,其实算不上中华武术的真正传人。而大众却忽略了民间拳师传艺的苦心,将外国人都尊敬的中国传统文化,批评得一文不值。
不要再乱请代表
以上的推论,有可能是笔者的过份解读。但制作组想以民族观念捆绑大众对传统武术的信仰,则确实是有迹可寻。其中一个例子,便是对李小龙的形容。
在第五集中,制作组以UFC在北京举办赛事为楔子,讲述了李小龙对整个MMA运动的影响力。节目亦访问了UFC亚洲区总裁张卓麟,他明确表示,李小龙就是MMA之父,对此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有关李小龙与MMA之间的关系,【武备志】已有另文专述,在此不赘。至于指出李小龙乃中国人的骄傲,这点则实在值得商榷。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本身就糅合了咏春、拳击、剑击等多国武术,很难称其为传统武术的延伸,反而更该视作一种改革。李小龙本人亦曾经明确表示,自己不欲被中国人或美国人的身份规限,他只是一个人类【注一】。
当然,制作组并非一味卖弄民族情感。正如前文所述,今次《藏着的武林》亦采访了不少勇于糅合传统武术及现代搏击的武者。然而这些人的身份和战绩,却再次引来了大众的质问。例如在第六集出镜的“少林实战功夫学院”创建人释延孜,他确实是一个有实绩的搏击选手,几年前曾在郑州以43秒时间,击倒了坦桑尼亚“拳王”盖博瑞。事后,盖博瑞自己表明,他只是一个到中国读书的非洲留学生,过去6场比赛只赢了1场,绝对称不上“拳王”。这个衔头纯属赛事主办方的炒作。
至于在第三集接受访问的形意拳师于纯海,他声称自己曾在十多年前的一场交流中,轻取了某个散打选手,并有片段为证。结果节目播出后,这个“散打选手”公开表明身份,并指自己当时根本未接触散打,练的都是传统少林拳。而那一条片段也称不上搏击,于纯海当时乃骗他试手,出全力取得甜头后,不足20秒就落台,像算计他一般。
平诚而论,这些反驳的说法同样有待验证。例如就有武术界的人表示,于纯海的对手确实是练散打出身,其时已经开办搏击学校。这番说辞纯粹是为自己找下台阶。而释延孜与非洲学生比赛一事,则可能是主办方的宣传伎俩,他本人未必知情。
不过,这些争议却反映出,制作组在找寻及介绍受访者时,的确没有厘清他们的背景,就立即借他们的名义,来宣扬传统武术依然有实用价值。这究竟是疏忽,还是另一次的避重就轻?
结语
作为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中国武术确实有著与别不同的人文价值,这点无庸置疑。但当下人们亟欲求证的真正要点,是传统武术能否搏击的问题。而这点显然不能用民族情感作开脱,只能用搏击训练和相应的赛制作回应。
可惜的是,《藏着的武林》始终未能交出让人满意的纪录,反倒是再次走上了过去消费情怀的旧路。随著打假风潮的影响日深,官方媒体的取态却依然故我,这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是好是坏,相信答案显而易见。
今天,传统武术需要的不是藏着,而是开放。一种敢于面对挑战的开放。
【注一】这段说话出自李小龙与加拿大主持人Pierre Burton在1971年的著名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