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剑经】明朝大将复兴少林棍勇 原来跟宋太祖有关
少林棍术闻名天下。然而少林棍法的发展却绝非一帆风顺,在明代年间少林武术曾一度式微。及后能够重现雄风,不独有赖寺内武僧的努力,“俗家弟子”俞大猷及其所著的《剑经》更加是功不可没。而背后的因由,竟然跟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有关。
延伸阅读
大猷如龙 继光如虎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人。于嘉靖十四年(1535)参加武科会试,中武进士第五名,被授予千户以驻守金门。往后20多年,俞大猷先后在浙江、山西、福建等领导抗倭。其中福建一役,不仅成功收复莆田,更对东南沿海的倭寇造成致命打击,为明室消除了心腹大患。自此俞大猷声名大噪,与戚继光同列当朝名将,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的美誉。
跟《单刀法选》的背景类似,俞大猷为了练兵,曾创编了数套武技在军中流传。随著兵士的流散,军队内的武术逐渐在莆田一带传播。据明人黄景昉记述:“吾温陵(泉州古称)棍棒手扑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角斗”。俞大猷对南方武术,尤其是棍术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而最能反映俞大猷棍术技法的,莫过于他的《剑经》一书。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彼忙我静待 知拍任君斗
在《剑经》的开首载有了三条总歌诀,内容包括了用力技巧及位置转换等,即“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等。其中最为人传讼,并在书内论及得最多的,乃第二条“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所谓“知拍”,是两人比斗时的节奏。整句话简论之,就是棍法首重“后发先至”的原则。武者要保持心境澄明,待对方节奏错乱的一刻,加以破坏其进攻,这样方能克敌制胜。
因此,书里有很多探讨搏击节奏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左右架式转换一段,便写道“转阴阳,不可太早,临时一下,乃不费力,明之明之”。另外他又特别提到“当位”,即发力时机的重要性,所谓“此当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学到此,一贯万乎矣”。
【点击图片认识《剑经》内容,如想了解更多资料,欢迎到访朔雪寒网站】
《剑经》在搏击节奏方面的研究,对后世武术界可谓影响甚大。盖因在当时流行的军旅武术著作中,大多都比较重视力量和招式的运用,很少会将某种战略思想贯通全书。而讲究时机做法,亦为“以柔制刚”等理论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俞大猷所提的“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这点无疑有助了后世内家拳的发展,尤其是著重截击及卸力的太极拳法。
延伸阅读
太祖拳 俞家棍
最后,回到文首提到的历史问题,究竟《剑经》如何助少林武技再创高峰呢?据闻在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南征时曾绕道嵩山,他目睹少林寺僧“真诀尽失”,相当感慨。便与当时的住持小山上人商量,派遣了年青寺僧普从、宗擎二人,随俞大猷到军中效力,借此传授“阴阳变化之真诀”。三年后,普从还俗、宗擎则回归少林,将所习诀窍及俞大猷赠予的《剑经》传遍寺僧,有成者百余人。从此以后,少林武技重上高峰,小山上人也成为了当时的抗倭名将。
至于为何俞大猷对少林心生慨叹、非重振少林武技不可,其中一个说法为俞大猷的师父赵学本,乃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据传宋太祖精通拳棍,创有“太祖长拳”及“太祖棍”。后来宋太祖将两套绝学置于少林神坛下,令少林寺僧功夫大进,造就少林“天下武宗”的美名。
此说当然难以考证,但历来论及少林武学的,大抵皆认为赵匡胤是实际促成少林拳法始祖。既然赵本学为宋太祖后人,与少林寺关系密切,俞大猷也就自诩为少林的“俗家弟子”。因此在少林武学式微之时,俞大猷方会毫不犹疑出手相助,使得现在的少林武籍中,还流传“太祖拳、俞家棍”的说法。
相关文章
【太极拳有八劲之说,大家可以数得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