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 :荡寇名将与其存世《剑经》

撰文: 李嘉誉
出版:更新: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又名逊尧,号虚江,出生于福建泉州。他自幼嗜武,曾跟随隐士赵本学研读兵法,又在他门下学习过双手剑法——“荆楚长剑”。

 

抗倭之初
嘉靖十四年(1535年),文武全才的他参加武科考试,中武进士第五名,被授予千户以驻守金门。此后十年间,俞大猷虽然屡次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但始未有得到重用。及后他受文官毛伯温指派,担任福建汀、漳二州的守备,并于武平一带驻札。当地长年有海盗作乱,俞大猷便曾多次率兵清剿,先后俘斩三百余人。其功勋终被朝廷认可,获晋升为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此前多次平定地方叛乱的俞大猷,获明世宗朱厚熜下诏调任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负责抗击进犯浙东的倭寇(明代对东亚海盗的贬称,成员包括汉人、朝鲜人、日本人等,故并非单指日本人)。历经几次失利后,俞大猷与副使任环于陆泾𬇙大败倭寇,焚烧倭船三十多艘。其后两人又在莺脰湖扫荡流寇,迫使他们退走三板沙、嘉兴等地。结果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于嘉兴斩杀倭寇约二千人,这次浙东之战以胜利结束。

经此一役,俞大猷在朝庭内的声誉日隆,在大臣的支持下他接任了浙江总兵官一职,先后剿灭了西庵、沈庄、及清水洼等地的倭寇,同年又在徐海尽歼倭寇,彻底平了浙西一带的乱事。身负显赫战功的俞大猷,被朝廷恢复世袭特权,并升任至都督佥事、署都督同知。

 

存世《剑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与戚继光(1528-1588,明代另一抗倭名将,著有《纪效新书》)于岑港会合,本打算讨伐寇首江直的余党毛海峰。但岑港地势险要,戚、俞二人久攻不下,士兵们更是死伤枕。最后朝廷决定罢免二人职务,俞大猷更在翌年被褫夺世袭特权、锒铛入狱。

虽然这段时间是俞大猷仕途上的低潮,但他却在武术界立下“不世奇功”。盖因他的武术专著《剑经》,便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出版。本书虽以剑为名,却是以传授棍术为宗。按照书内序言记述,多年来对“荆楚长剑”的研究,让俞大猷得出了与程宗猷“棍为艺中魁首”的相似结论,即棍术是各种武器的基础,“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故此,棍法乃世上最实用的兵器,也最能够实证出兵法的思想。

这部书对明清武术的发展可谓影响极大。首先,它是集俞大猷半生的习武与练兵经验而成,每一式棍法都具备高度的实用价值。基本上后世要研习棍法的武者,都无法完全趬过这部书。其次,《剑经》提出了很多非常创新的战略思想,尤以“知拍”一辞流传最广: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所谓“知拍”,是两人比斗时的节奏。整句话简论之,就是棍法首重“后发先至”的原则。武者要保持心境澄明,待对方节奏错乱的一刻,加以破坏其进攻。这套理论不仅被广泛应用到兵器搏击,也明显大大影响了后世的内家拳法。

 

南拳之先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的好友陆炳利用钱财疏通,令俞大猷得以提早出狱。重新投军的俞大猷再次屡立战功,得到了川湖总督黄光升的推荐,升任为镇篁参将。其后俞大猷再被提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从此,俞大猷就长期留在了福建等地驻兵,而他亦再次对中国武术界作出贡献:

据闻在嘉靖四十年(1561),当俞大猷奉命南征时曾绕道嵩山,以拜访“师门”少林寺(俞大猷的师父赵本学自诩为少林传人,故俞大猷亦将自己上溯为少林弟子),但他却目睹了少林寺僧“真诀尽失”,相当感慨。于是乎他与当时的住持小山上人商量,派遣了年青寺僧普从、宗擎二人,随俞大猷到军中效力,借此传授“阴阳变化之真诀”。三年后,普从还俗、宗擎则回归少林,将所习诀窍及俞大猷赠予的《剑经》传遍寺僧,有成者百余人。从此以后,少林武技重上高峰,小山上人也成为了当时的抗倭名将。

另一方面,俞大猷长年在南方驻军,使得他的武艺得以随兵士,流散到整个湖广地区。明人黄景昉便曾记述:“吾温陵(泉州古称)棍棒手扑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角斗”。事实上,早在俞大猷参与抗倭战争前,他就曾在家乡泉州“与诸生为文会,而日教武士击剑”。近代有不少武术史学者甚至认为,现时流行的南拳体系实始于俞大猷一代。他对南方武术界的影响力,实在不下任何一位南拳宗师。

 

大猷如龙 继光如虎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调任广东总兵官,其时潮州倭寇纠集两万多人,并与其他部族互相勾连,堪称抗倭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事之一。结果在俞大猷及部将的努力下,几乎所有寇兵都被明军歼灭,俞大猷本人则在潮州将寇首蓝松三、叶丹楼、吴平等人招降。虽然吴平最后抢船跳脱,致使俞大猷遭到巡按御史的弹劾;但往后数年间,俞大猷依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先后到广西、广州、福建平乱,其子孙则能世袭指挥佥事。

可惜在万历元年(1573年),海贼突袭闾峡澳,俞大猷因战事失利被免官,此后只能专责训练车营。六年后,俞大猷连续上疏三次,请求告老还乡。不久后他就病死,终年76岁。

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左都督、谥武襄,而民间对他的评价就高。他与同袍戚继光合称“龙虎”,素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的美誉。至于他对在中国武术界的地位,则如前文所述般:流传百世、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