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风波一周年|追溯“完美风暴”的源头 是谁最先提出修例?
反修例风波至今发生一年。众所周知,这场扭转整个香港政治面貌的风暴,是由《逃犯条例》修订争议引起。回顾修例争议,到底整件事是由特首林郑月娥自行推动,还是由北京主动出击,至今仍是一个谜,最起码无人能公开说个明白。
《香港01》尝试重组去年事件的资讯,以及综合政界人士的分析,所得的答案相当统一:修例源于林郑月娥自身。皆因当时林郑从高铁“一地两检”取得胜仗后雄心万丈,希望再下一城,结果轻敌惨败,闹出回归以来最严重的管治危机,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一国两制的走向、影响了台湾及美国等全球局势。
▼逃犯条例争议过程▼
修改议规、一地两检打胜仗 冀再赢一役
2017年林郑月娥上任后,政治气氛一度缓和,梁振英主政时代的对立气氛减退。林郑在“政治蜜月期”,评分一度高达63.6分,首份施政报告推出的政策亦以民生为主,较少触及敏感政治问题。
当时最主要的政治争议,在于立法会议事规则修改,以及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问题。尤其后者,当时民主派“力谷”议题,形容为“割地两检”,但最终无法阻止,2017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有关决定,立法会翌年6月通过一地两检安排。
有多于一名政界人士向《香港01》表示,林郑月娥眼见政治争议打胜仗,受到“诱惑”,希望再赢一仗,成为她往后推动《逃犯条例》修订的最大“推力”,林郑真心认为修例并不过份,且研判有为受害人伸张正义的“底牌”,所以信心满满。
2月12日,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修订《逃犯条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把条例订明不适用于“香港与中国其他部份”的条文删除,并建议其他与香港未签订长期安排的地方,可向特首提出“一次性个案”移交要求。
一名不愿具名的建制派人士表示,保安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修订《逃犯条例》的当天,上午民建联陪同受害人潘晓颖的母亲召开记者会,要求港府将陈同佳引渡台湾受刑,显然是早有铺排的剧本,“林郑以为香港人的同情心,会抵消对修改逃犯条例的恐惧感,最终证明她评估错了。”
另一名政界人士分析,林郑当时推动《逃犯条例》修订,其实可做到另一重效果:通过修例阻吓部分与北京敌对的力量,如分离势力,减低中央催促特区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压力。
田北辰爆料:612翌日林郑上深圳见京官
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田北辰接受《香港01》访问时直言,据他了解,修例根本不是中央的硬指令:“6月12日爆发冲突后,第二日林郑上深圳见京官,收到指示要求暂缓修例。如果是中央的硬指令,中央怎么可能那么快收回?”
他引述多方消息指,整件事的背景其实是一地两检过关、2018年两次九龙西立法会补选破天荒由建制派胜出、沙中线丑闻政府“手起刀落”立威,当时整个建制阵营气势如日中天,因此林郑想多做一步,“于是向(时任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时任港澳办主任,现任副主任)张晓明提出修例,再上报中央,但最后林郑错估民情、推动手法又差,中央错信了她。”
田北辰慨叹,在整个推动修例的过程,林郑政府“可以错嘅都做错晒”,尤其是6月9日游行后的反应。“见到几十万人和平上街,你都应该想一想吧?结果不是,你即晚回应,继续硬闯,立法会主席更表示要一连七日审议。非但不煞车,还要踩油门……”
林郑不断“自打嘴巴” 民主派成功抢夺话语权
事实上,《逃犯条例》性质特殊,尤其涉及中港法制之间的“防火墙”,极度敏感。林郑月娥于3月“亲自上阵”,负责向公众及传媒解说修例。不过在推销修例的过程中,特区政府的表现无法服众,亦多次被批“自打嘴巴”。
例如有声音提出,向台湾当局进行单次移交已可解决事件,台湾当局甚至多次表明不接受以修例为前题移交陈同佳,但政府坚持必须修例“堵塞制度漏洞”;民主派发现政府在1997年审议《逃犯条例》时,提及是刻意剔除内地。民主派以此为论证,指此安排并非“漏洞”而是防火墙。
另一严重逻辑问题,在于去年5月30日政府宣布最新修订,规定移交要求只能由该国“中央政府”提出。不过这衍生另外一个疑问:政治上,台湾地位特殊,如果由“中央政府”提出移交,那应由哪个机关提出移交陈同佳?林郑和李家超都答不出。
结果民情出现强烈反弹,民主派成功操作议题,将修例演绎成“送中条例”,得到整个非建制以至中间市民的响应,外国政府、商界亦对修例表达关注。4月28日民阵发起第二次反修例游行,称有13万人参与(警称高峰期有2.28万)。
严重低估修例难度
6月9日,大批市民上街游行反对修例,民阵称有103万人参与(警称最高峰有24万),是2003年七一游行以来最大规模游行。不过政府当晚下达一个“历史性”的决定:硬闯。法案如期于6月12日二读。
有多名建制派人士认为,林郑月娥严重低估修例的难度。属温和建制派的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去年11月接受《香港01》访问时更提到,当见到几十万人上街和平游行,政府一早应该叫停修例。
随后的事情,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故事。6月12日立法会外爆发严重警民冲突,林郑6月15日宣布暂缓修例,9月宣布撤回。条例是被拉倒了,但香港潜藏多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政制不民主、中港矛盾、贫富悬殊、警民对立等,在冲突中一次过爆发出来,事情到今日仍然未解决。
政界人士:中央“被坐上”同一条船
6.12金钟冲突后,香港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点。6月1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访问,指中央从未指示特区修例。
有政界人士指,这不是中央刻意和林郑划清界线,而是事实。“修例最初的确是林郑自行提出。虽然北京一直都想做(修例),但基于一国两制,一直没有出手。”只不过,既然林郑主动提出修例,政治上,中央不会不支持。结果中央坐上同一条船,条例触礁后,特区政府连带整个建制派、中央政府,齐齐受到影响。
▼港版国安法 人大立法 各方争议持续▼
一场风波牵动全球局势
一场风波牵动全港、台湾甚至中美局势。修例风波中,2014年伞运、2016年旺角骚乱后一度陷入低潮的街头示威重现;2016年DQ浪潮后本土派沉寂一时,但在今次示威浪潮中再获关注;十八区区议会近年一向是建制派的天下,但风波重创政府声望,连带建制派齐齐“撞墙”,结果在去年11月区议会选举中历史性大败。
在中央层面,港澳办、中联办领导层今年初先后出现人事及组织架构变动;尤有甚者,全国人大会议5月底决定直接出手,为香港订立“港区国安法”,为前所未有之大举措。于国际层面,香港这场反政府浪潮,甚至成为中美博弈其中一个因素。
一年之前谁会料到,只是一个修例决定,竟会牵引出如此巨大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