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风波一周年|公信力下堕年代怎炼成?对暴力和谣言的双重标准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风暴由去年6月9日游行起计已过一年。回顾这一年,政府官方针对示威的新闻公报,最常见的内容类型不外乎两种,一是谴责示威者暴力行为,二是澄清网上传言。讽刺的是:政府多次表态后,暴力场面总是有增无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拒绝与暴力示威行为割席;即使政府多番澄清,一些针对官方的传言仍是不断发酵。
与此同时,民主派阵营似乎亦渐渐失去号召社会的公信力,常被批评“只谴责警暴,却无正视示威者袭击他人的行为”,与政府双双跌入政治“盲点”。
暴力行为和散播谣言,肯定是错的,这点毋须赘言。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何不论政府还是民主派,双方都欠缺足够的公信力,多番表态都难以令人信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关键在于四个字:双重标准。

反修例是回归至今,最大型、最激烈的示威浪潮。(资料图片)

民主派被指“默许”部分暴力行为

于反修例示威中,黄营衍生出“和勇不分”的主张,即“和理非”和“勇武”派系互不割席,而这被一些人认为是示威能长期持续的主因。但当这种主张执行过度,会变成“默许”暴力。

举例说,去年7月1日下午有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入口,晚上成功进入并破坏大楼内部分设施。民主派议员翌日召开记者会时,拒绝批评相关行为,仅谴责特首林郑月娥。公民党议员郭家麒则反指,造成立法会乱局的主因是政府没有双普选,建制派亦没有反映民意。

另一宗较为严重的事件,是于去年8月13日,一批示威者堵塞机场出入口,期间有内地人遇袭,包括一名《环球时报》记者被绑起攻击。民主派事后亦没有与相关行为割席。民主派议员毛孟静表示虽不认同示威者阻碍旅客登机的行为,但拒绝割席,强调示威者已理解行动过火并致歉。

建制派质疑:民主派自身参与暴力

示威浪潮期间,亦有大量激烈的示威行为如纵火、破坏商店、私了等,未见民主派严厉谴责。对于民主派的取态,政府官方、建制派等多次表达不满,警务处处长邓炳强批评,有人将暴力行为英雄化、浪漫化,自己坐享“政治红利”。社会上,亦有声音认为民主派对示威者的暴力行为“太宽容”,与对“警暴”的立场大相迳庭。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珮帆向《香港01》记者表示,民主派对于多次暴力示威事件,从未认真谴责,甚至有部分人自身也使用暴力,如在议会内推撞保安、扔臭弹等,她本人去年也曾在《逃犯条例》会议“闹双胞”事件的肢体碰撞中受伤;热血公民郑松泰,亦因7.1冲击立法会案被捕。她又批评,当谈到是谁首先使用暴力时,民主派就会转移话题到“暴政”上,从未正面回应。

葛珮帆质疑,民主派自身也参与暴力。(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政府公信力也崩溃

按理,政府官方的说法理应是最权威、最具公信力。但过去一年,观乎民调数字和暴力事件后的舆论反应,显示政府“停止暴力”的呼吁并无效用。如《明报》去年10月中进行的民调显示,18.2%受访者支持“示威者可以武力还击对方”(即私了),这在过去久享和平的香港,属匪夷所思的现象。

此外,一些针对政府或警方的传言,即使官方不断否认,仍然大有市场:香港民意研究所去年10月底进行的调查指,分别有31%和17%受访者,表示“好赞成”和“几赞成”8.31太子站袭击中有人被警察打死,纵使官方已不断否认此说法,且有关传闻至今没有任何人能提出确实证据。

上述种种情况均同时指向一个现象:政府和民主派的公信力都在急速下堕。

公信力源于公正

处事公正,是建立公信力的最重要基础。反修例浪潮中,社会争议核心之一在于,有明确证据显示,不论是示威者/民主派,还是警方/建制派,双方都有使用过份武力甚至暴力,而在示威被捕人数近万之下,警方则没有人因处理示威期间的不当行为被捕或惩处(尤其当传媒拍摄到有警员涉嫌做出违反警察通例的举动),难免令外界觉得政府偏颇的观感。

马鞍山烧人案:仔细描述过程、多次严厉谴责

去年11月11日,一名李姓男子在马鞍山与不同政见人士争执和推撞,期间遭人点火烧伤,至今未愈。事件成为建制派的“政治弹药”,各建制政党持续跟进该男子的情况。特首林郑月娥事发当晚会见传媒时,主动仔细描述事件:“更令人发指的就是对一个政见不同的普通市民淋上一些易燃液体,然后放火烧他,活生生地放火烧一个人……这些暴徒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甚么争取诉求,是与市民为敌。”

林郑月娥于今年1月,亲身探望伤者家属,转交30万元捐款,并在社交网表示“李伯受残害的骇人影像仍然历历在目,暴徒容不下其他人持不同意见,动辄‘私了’、恐吓、殴打甚至火烧无辜市民。”

太古城伤人案:只含糊地“谴责暴力行为”

不过,当暴力施袭者属蓝营,政府态度有所不同。去年11月3日,太古城商场一名亲政府男子斩伤三人后,咬断民主党东区区议员赵家贤一截耳朵。政府当晚声明如下:“就晚上在太古城发生的伤人事件,政府深表遗憾并严厉谴责暴力行为。发言人呼吁意见不同的人士放下分歧,保持理性克制、和而不同的态度,绝不可蔑视法纪,行使私刑。”没有描述伤人细节,语调温和,并预留篇幅谴责攻击凶徒者。赵家贤向《香港01》记者确认,林郑至今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向其表达慰问或援助。

同样的情况,见于将军澳连侬隧道斩人案。去年8月20日凌晨,一名亲政府男子在将军澳景林邨与颂明苑之行人隧道与不同政见人士争执,折返家中拿刀后斩伤3人,其中一名《信报》前女记者一度命危。林郑月娥当日的回应是:“特区政府对于任何暴力行为都会作出谴责。你提到的那件事件,警务处已经在严肃跟进,一定会依法处理。”语气同样相当温和,没有指明伤人者做过什么行为。

有另一类案例,同样见到政府处理“失分”。例如8.31太子站事件起源,来自港铁列车有两批不同政见人士爆发冲突,港铁报警求助。

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去年11月13日出席立法会会议回应提问时,说法如下:“在晚上大约十时四十五分,太子站内有大批暴徒在车厢内与其他乘客发生争执。从新闻报导及网上片段可见到,当中包括长者的乘客受到这些暴徒的欺凌、殴打及袭击。暴徒其后更用灭火筒喷向列车内,令车厢一片混乱。”

从新闻及网上片段和图片,确实看到有疑似示威者的青年人,向车厢内的中老年乘客(与示威者政见相反,即蓝丝)掷物及喷灭火筒。不过,该批中老年人亦有投掷杂物,甚至有人拿起锤子挥动,但李家超只字未提,将事件说成青年单方面“欺凌”、“殴打”中老年人。双方都有使用暴力之下,蓝营就是“乘客”,黄营就是“暴徒”。

政府处理谣言的表现,亦出现同样状况。例如蓝营的“721林卓廷搞事”论,政府并无澄清或谴责,与政府不断澄清黄营谣言,态度有明显分别。

以林郑为首的政府团队,对于不同立场人士的暴力行为,回应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资料图片)

钟剑华:难令人相信政府真心反暴力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向《香港01》表示,政府对于示威者、警方、亲政府人士暴力行为,态度存在明显分别,对示威者行为仔细描述及反复谴责;对警方涉嫌过份武力不作令人信服的回应;对亲政府人士甚至乡黑势力的暴力行为“轻轻放下”,确实很难令人相信政府真心反对暴力。他相信,现届政府公信力已难以挽回。

赵家贤表示,彼此都是民选议员,林郑对于他受袭不闻不问;但相隔数日,建制派立法会议员何君尧遇袭,林郑却公开主动慰问,质疑在特首眼中只有亲建制人士是自己人,支持民主自由的港人就“不是人”。他说,无悔当晚因保护市民而受不同政见人士袭击,会继续与民同行。

葛珮帆:不希望任何人受伤

葛珮帆表示,个人会谴责任何暴力行为,亦会呼吁支持者不要使用暴力,不希望任何人受伤。关于太古城伤人案,她表示记不清事件前因,暂不便置评,但认为被火烧伤的李先生,情况明显比赵家贤严重,不能直接比较。

须再次重申,任何暴力和散播谣言的行为,都不应该支持或合理化不管黄蓝也好,建制或泛民也好,谴责者有否做好榜样,一视同仁对待不同立场人士的行为,十分关键。当市民大众产生观感,认为谴责者并非真心反对暴力和谣言,而是有所选择,甚至为政治服务,试问如何服众?香港的公信力下堕年代就是这样炼成的。

钟剑华分析,政府的回应难以令外界相信当局真心反对暴力。(资料图片/高仲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