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野外生态摄影比赛2016”最近公布结果,由美国摄影师Tim Laman拍摄濒危的印尼罗婆洲猩猩照片,从95个国家、50,000张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年度摄影师大奖(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Laman花了三天时间,在30米高的树上架好相机,在树上通往上方的唯一路径,等待猩猩回来进食,最终成功拍到这张年度冠军作品。Laman本身是一位生物学家、摄影记者及制片人,过去他曾拍摄长期项目“天堂鸟”而获得这比赛的冠军奖项,这次是他第二次获奖。他有超过20篇专题文章曾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大部分都与雨林的题目有关。包括Laman照片在内的100张作品将于即日起至2017年9月10日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其后将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01影像”精选部分得奖作品,与大家透过照片深入认识自然世界。详情可浏览:http://www.nhm.ac.uk/摄影:(照片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撰文:徐尉晋
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野外生态摄影比赛2016”最近公布结果,由美国摄影师Tim Laman拍摄濒危的印尼罗婆洲猩猩照片,夺得年度摄影师大奖。Laman花了三天时间,在30米高的树上架好相机,在树上通往上方的唯一路径,等待猩猩回来进食,最终成功拍到这张年度冠军作品。包括Laman照片在内的100张作品将于即日起至2017年9月10日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其后将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01影像”精选部分得奖作品,与大家透过照片深入认识自然世界。© Tim Laman,详情可浏览:www.nhm.ac.uk 2015年,婆罗洲发生大火,猩猩被迫从森林来到耕地和人类的乡村。如果雌性猩猩不幸遇害,年幼的猩猩经常会被当作宠物饲养或贩卖。图中一个月大的幼猩,被当地村民当作宠物。动物组织医生前往带走猩猩,虽然牠将获救,但大概会因失去母亲照顾,难以在野外生存。© Tim Laman 这间位于婆罗洲加里曼丹西部的动物救援设施,在2015年火灾后与区内其他设施一样,接收了大量猩猩孤儿。图中工作人员以手推车推著数只一至两岁的幼年猩猩,到森中玩耍。每只猩猩都代表著一头母猩猩被杀害,失去这些雌性族群,对整体野外生态带来严重影响。虽然猩猩孤儿有幸得救,但牠们因为缺乏母亲的野外求生知识,再被成功放回野外生存下去的机会微乎其微。© Tim Laman 在婆罗洲加里曼丹(Kalimantan)地区中部一条河流的河岸上,一对猩猩母子正在逃离山火。摄影师Tim在船上透过浓烟拍摄,虽然他在拍摄时都有现戴口罩,但依然不幸患上肺炎,当地空气污染程度可想而知。2015年的火山令婆罗洲猩猩及更稀有的苏门答腊猩猩的岌岌可危,迫令大量猩猩逃离雨林。© Tim Laman 2015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现象影响,印度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旱季变成了旱灾。加上林间燃起失控的大火,产生大量浓烟和热力,猩猩在保护区和外面的栖息地都被严重破坏,超过21,000 平方公里被烧毁。Tim以航拍机来纪录火灾对森林的破坏。火灾很大可能是用来清空林木,用来种植生产棕榈油的油棕树。Tim认为,大部分这些山火都是人为的,可以透过教育、执法、火警控制等方法改善。© Tim Laman 一般而言,猩猩属于独居生物,但牠们会在雨林中相遇时短暂聚在一起,进行频繁的社交活动,当中包括情报交流。而对于年幼的猩猩来说,牠们母亲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摄影师Laman花了三个星期整天跟随这对婆罗洲猩猩母女,虽然牠是野生动物,但早已习惯旁边有人跟随。图中幼猩正在观察母亲进食的花类。幼猩一般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超过十年,从中学习母亲的一举一动。© Tim Laman 每月为期数天,数以千计的白斑笛鲷(two-spot red snapper)聚合在西太平洋帛流海域附近,鱼群会在水中排出卵子和精子,猎食者也会于这段时光出没。Tony一直思考为何这么少人拍摄这个奇观,直到2012年他首次拍摄时终于明白,急速的水流令人难以捕捉鱼群去向,加上水底光线暗淡,令他首次拍摄失败。但接下来的数年他一直坚持拍摄,终于在这一次成功预计到鱼群下一步去向,拍摄到这张作品。下年,他将会再度重返当地继续拍摄这个慑人的景象。水底摄影组别冠军。© Tony Wu 在印度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Keoladeo National Park)内一棵高树上,当红领绿鹦鹉(Rose-ringed parakeet)回到自己巢穴时,发现已被一只孟加拉巨蜥(Bengal monitor lizard)霸占。鹦鹉在巨蜥出来晒太阳时驱赶入侵者,并咬牠的尾部,但两天以来也不得要领,最后只得离去另觅居所。这种鸟类适应力强,走失的宠物鹦鹉更霸占其他原生生物的巢穴,但有时情况相反,牠们亦有被赶离居所的一天。鸟类组别冠军。©Ganesh H Shankar 在一宗历来最大的动物走私案中,约5吨、4000只冷藏的穿山甲,在准备运送到中国和越南时被截获,这批穿山甲主要用作野味或药物用途,不少人误信进食牠们可以医治疾病。穿山甲是世界被走私最严重的物种,全数8个品种都成为走私贩的目标,加上生活环境受到破坏和长期被猎杀,亚洲的四个品种都是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图片大部分为马来穿山甲。这次由印尼警方和世界保育协会的联合行动中,当局在苏门答腊港口里一个以冷藏鱼类作掩护的货柜中发现这批穿山甲,还有96只存活的穿山甲,100公斤的穿山甲磷甲及24只熊掌。野外生态摄影记者奖“单张”冠军。© Paul Hilton 摄影师Lance在南非Tswalu Kalahari 私人捕猎保育区里追踪了狮群几小时,来到一个水孔之前。不过狮群的注意力并非落在水源,而是落在一头南非穿山甲(Temminck’s ground pangolin)身上。这种夜间以蚁为食的哺乳动物,在受到威胁时会把身体卷起球状,保护自己。通常穿山甲都可避开狮子的利爪,牠们的最大敌人反而来自人类捕猎。14个小时后,狮子终于放弃离开,虽然穿山甲看起来无碍,但大概由于被猎捕压力和长期在阳光下暴晒,在狮群离开不久便死去。黑白组别入围作品 。©Lance van de Vyver 美国西部大蒂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属大黄石生态地区一部分,一头灰熊冲向数只打算前来分一杯羹的乌鸦。这头美国野牛死于车辆路杀,护林员把尸体移至游客和捕食者较少相遇的地方。摄影师Charlie表示,拍摄灰熊进食非常危险,每次下车检查他的遥控相机时,他都谨慎跟随面对野生动物的程序。在超过5个月的拍摄日子里,他拍到大量的乌鸦和秃鹫的照片,很少拍到灰熊及狼,直至这个时刻。黄石地区的灰熊由1970年代开始受到保护,数量一直增加,联邦政府正打算把牠们雒保护物种名单中移除,此举或会危害灰熊及影响该区整个生态系统。哺乳类组别入围作品。© Charlie Hamilton James 数以千计在迁徙途中的角马,在肯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Maasai Mata National Reserve)马拉河前聚集,紧张地渡过充满尼罗鳄(Nile crocodiles)的河流。当其中一只角马起步,其他便会跟随,牠们努力冲上对岸岸边,蹄子令河边形成一道道深沟,但许多角马最终不适鳄吻,或被后方冲上来的同伴践踏至死,尸横遍野。摄影师Simon知道,大屠杀过后食腐动物必会出现。不久斑鬣狗、河马及鳄鱼都在河边聚集,当其他动物走近时,一只斑鬣狗从群中走出来,像哨兵般进行守卫。哺乳类组别冠军。© Simon Stafford。作品将于即日起至2017年9月10日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其后将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详情可浏览:www.nhm.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