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即影即有拍摄福岛核灾 黄勤带:这是现代人类的悲剧

撰文: 徐尉晋
出版:更新:

日本311地震七周年刚过去,香港资深摄影师黄勤带,推出了《fukushima》摄影册,册中是108张宝丽来即影即有照片,纪录核灾过后的福岛地区。
有别于黄氏为人熟悉几部作品:纪录1989年北京民运的《1989广场的日子》、见证港澳殖民地时代的《皇后旅馆》、密宗与藏传佛教的《Vajrayāna》,他一贯采用传统的黑白纪实风格,这次是他首次出版的个人彩色印刷品。
黄勤带说,由于核灾带来的污染和影响并非肉眼可见,于是他便改用新的方式,去纪录震灾过后的福岛那种“不可视的悲怆”,他表示:“虽然福岛在311海啸中的摧毁性,不如东北海岸其他地区,然而看不到的影响却十分严重。你看到现场的树木和山水跟从前是一样的,但你知道,那里已经受到核幅射污染。”
摄影:©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撰文:徐尉晋

©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按此观看,黄勤带《fukushima》作品图辑

基因驱使到灾区拍摄

311地震发生时,黄勤带与妻子刚好在日本秋田县居住,当时他的妻子在当地大学任教。由于两人本身也从事新闻行业,加上,从他们家开车往灾区只需数个小时。黄解释,在“基因”驱使下,两人便自然决定前往灾区作纪录,他们首先东北海岸拍摄。

“大概是事故发生了一个月左右,”黄忆述:“那时东北沿岸的情况仍是很混乱,主要的道路已经开了出来作救援用途。但你会看到,从沿岸到内陆的5公里左右的催毁性也很大,地上充满废铁和废物,开车入去得十分小心。”

起初,来到仙台和东北地区,连住宿也成问题。黄勤带说,由于许多灾民、技术人员、专家和义工也住在当地酒店,要寻找住宿并不容易。有一次,他们寻遍整个仙台也找不到旅馆居住,只好夤夜折返秋田县的家。

两人在不同的季节来到灾区拍摄,进行持续了约一年的纪录,“我们一有时间便会安排去东北。通常早上6am、7am开车,中午差不多便会到达。但夏天以外的季节,一到下午3pm、4pm天便会黑,你便得离开。因此,每天只有几个小时拍摄。”

大概一年后,政府开始解封一些受核事故影响的地区,两人最终来到了旅程的最后一站--福岛进行纪录。今次摄影册中的即影即有相片,亦是全在福岛拍摄。

©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樱花盛开时进入福岛

“那是樱花盛放的春季。”黄勤带回忆道。当时,政府认为核电厂30公里范围内,仍有存在危险,而其他比较接近的城市,如南相马市、相马市,则在一年后陆续解封。当局已做了一些基本工作,例如将泥土铲起、平整主要路面、把幅射物清理等,鼓励人们回去生活。

他们从仙台县沿海南下,很快便来到福岛的县界。由于事前不知道会现场环境如何,“我们在车上准备了一些防护衣物,包括水鞋、雨褛、口罩和眼罩等,来到县界时,我也有想过要不要穿上。”他说,但看到迎面而来的车辆里,人人也穿著如常,车中更有一家大小一同出行,两边食肆已经重开,“如果你不说这里发生过甚么事,看起来像是个十分平常的景象。”于是他想,没理由穿起上防护衣物,便拿起即影即有相机开始专注拍摄。

黄勤带提到,较惊险的一次,由于人生路不熟,他曾在一个人工种植的树林迷路:“那时天开始黑,有一点怯,我不断看地图,虽然政府已清理了民居生活圈的幅射,但树林的幅射相对上较高,政府未及清理,也清理不了。”幸好,两人最后也找到路出去林区。

进福岛前会担心安全吗?有没有被观过不要进去?黄勤带微笑回答:“年青人或者尚有家人担心,我们这些几十岁的人,哪里还有人劝?”他接着说:“我们也不是盲目进去的。”每次前往福岛,他们做足准备,留意当地的幅射水平和其他情况,“我亦不是要去一些很前线还在封锁的边界地区,我拍的照片也不是一些很新闻性的事件,反而是纪录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虽然书名叫做福岛,但我不认为这是只属于日本的事情。当你较宏观去看,就会发现这是一件现代社会的‘人的悲剧’。”

褪色即影即有表达核灾影响

来到福岛之前,他开始觉得传统黑白的方式,不足以去表达当地的情况,“我想,你看不到福岛有甚么灾难性的事物,可能只不过画面会有点荒芜。”但肉眼看不见的变化,才是他想表达的东西,于是他决定改变器材,转用Impossible生产的彩色宝丽来相纸来拍摄。

“这款相纸颜色看起来有点怪异,因为那时(2012年)宝丽来已经停产,有两位外国人就把宝丽来的生产权购买下来,但由于技术转移未成熟,显影和颜色都不稳定,我觉得这种难以控制的效果,很适合用来拍摄福岛。”黄勤带形容,“像是一种隐喻,我觉得福岛都核事故,也有这种难以控制的感觉。”

拍摄完成后,他把东北和福岛拍摄的照片收好,就没有理会了。直至年前,黄勤带发现,这批宝丽来照片进一步褪化异变,照片比之前更模糊、颜色更怪异,于是便决定在影像消失之前,把照片数码化,这亦成为今次推出摄影册的契机。

他认为,照片进一步异化的效果,把相片的气氛加强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黄勤带称:“透过这种异化,好像正好将看不到的感觉,具体地呈现出来。”他又指,自己在福岛拍摄的照片,与当时现场的光线、空气有直接的接触。这种异化的颜色,正好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地区的触感。

)©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福岛老农夫如常种植

他与妻子两人在不同的季节来到福岛,尝试纪录不同的民间活动。他说,日本人有许多自己的习俗和仪式,人们对土地、种植和神明,维持着一种存在了几百年的关系。他感概地说:“讽刺的是,现代人忽然将这一切都改变了。”

“福岛很大,受核污染影响的地区很小。”黄勤带叹息:“福岛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已变成一个有含意的名字。”他指,福岛本来农产品十分丰富,水蜜桃、稻米、米酒等产品,也是全国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碍于口碑,许多没有受到污染的产品,都在国内外不能出口,对当地农业打击十分严重。

有一次,黄勤带看到一个老农夫在田上一直耕种,“他们在插秧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知道收成不可以拿出来卖,但他们还是照做,并按照传统举行不同的仪式,对掌管植物的神明进行祭祀,让你觉得有一种悲凉。”

黄勤带又称,“在海啸发生的时候,福岛可能没有其他东北地区,人命损伤那么大,但心理创伤却会更加漫长。东北沿岸的重建和平整,现在已经慢慢进行,但幅射的污染和人的心理,就需要很长时间来复元。”

©黄勤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没有事物是100%安全的”

黄勤带认为,核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但他同时也警告:“当官员对你说100%安全,这样的话一说出口,你便要怀疑这个人,因为没有事是绝对的。日本人做事已经很严谨,以日本人的纪律性、严仅性、科技,也可以因为自然的力量而出事,其他地方又怎能告诉我是绝对安全的?”

他顿一顿,又说:“除了神可告诉我绝对安全以外,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这样说的人绝对是骗子来的。”黄勤带又指,“虽然书名叫做福岛,但我不认为这是只属于日本的事情。当你较宏观去看,就会发现这是一件现代社会的‘人的悲剧’。”他称,香港也有类似的隐忧,在香港50、70、100公里范围也有核电设施。

每盒摄影册独一无二

今次摄影册,黄勤带请来了设计师Benny Au负责设计工作。黄在向Benny说明创作理念后,设计师决定用1:1原度的比例,印制108张宝丽来作品。照片用一个盒子装住,盒上面由有人手制作的熨金纹理,每盒也独一无二。设计师表示,纹理就如黄的照片一样,尝试表达一种“人力无法控制”的感觉。黄勤带的《fukishima》将会在澳门展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