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司总是“生人勿近”?细数Boss Lady的“三宗罪”……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即使万般不愿相信Queen Bee syndrome是事实(1973年由科学家 G.L. Staines、T.E. Jayaratne、 C. Tavris提出的理论,掌权的女性会视同性为更严厉的竞争对手),但每天在自己身边上演的,就是一场场女性vs女性的戏码。
撰文:何虎

这样的对话必定曾经出现过在你的生活之中:

“你老细咁乞人憎,女人黎架?”
“系呀。”
“结左婚未呀?”
“未呀。”
“咁唔怪得之啦……”

更甚的是,提出这些问题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女性。而对于过了适婚年龄,却仍然单身的女上司,态度就更加尖酸了。路人向我查询上司个人状况,当听到对方“未婚”、“单身”之时,嘴角总是露出胜利或同情的微笑。更可怕的是,这些反应很多时是不自知的。到底为何女波士如此“生人勿近”?

在《权力的游戏》中,常常上演女人vs女人的戏码。(《权力的游戏》剧照)

女人就是情绪化?

试试随便问任何一位女士,希望上司是男人还是女人,相信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前者。原因?女上司通常较“奄尖”,在个人和家庭状况上也显露较少同情与体谅。而其“死罪”,过半都判在“女人就是较情绪化”。当然,工作环境往往与情绪两字是死对头,脾气不好的上司,自然就会有做事闪缩、畏首畏尾的下属,往往导致较频繁的人事变动。作为女性的我也深明这一点:面对过女上司,同时也带着几位年轻同事工作,如何接收/䆁放情绪,是每天的重要课题。

首先,先不要将所有“情绪”视为负面产物。曾经有上司向我解释我所犯的错误,言谈间我感受到不少他的真实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但因为对方所言有物,对整件事情的分析也正面客观,即使算是被小骂了一下,只要言词不带攻击或侮辱,我还是觉得自己低死。表现真实情绪,其实可以是让组员走得更近的工具但喜怒无常,又或者不懂得收放自如,甚至口不择言,这就是个人情绪智商、教养修为的问题,与性别其无太大关系。(笔者就亲身经历过说话难听透顶的男上司……)无论是男是女,都不见得是个上司的料子。

自以为是男人的女上司?

被称为鐡娘子的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描述她从政生涯的电影《The Iron Lady》中,特别为她的说话声线进行培训,以便在充斥大男人的议院中取得信服。

在职场的世界中,尤其是充满男性同事的场所,所有掌权女士都面对着一个两难:深怕被男同辈看轻,于是摆出一副强硬姿态,输人不输阵。表现得愈强硬的女上司,某程度上同时表现了她的脆弱与不安全感;强硬姿态同时将工作伙伴吓怕,虽未至众叛亲离,但被伙伴疏远后,工作环境难免被孤立,在公在私都不是一件好事。

男与女不只是生理上有着与生俱来之别,男性与女性的领导方式也是各有长短──前者是力量型的号召,后者则是较深化的策划与沟通,针对每个行业、岗位所需,两种风格都有其大派用场之时。并不是说世界上就没有强硬有力的女性(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就浑然天成),但如果只是为了不认输而硬撑起盔甲,一味用强硬方式向前冲,而完全无视属于个人的优胜之处,不只是下属无所适从,日日硬着头皮战斗,最后也只会两败俱伤。

公私不分的女上司?

《穿Prada的恶魔》中的恶魔Miranda,下属不但随传随到,而且无论公私,几乎“有求必应”。

又是一项“死罪”。美国两性职场作家Jill Filipovic认为,在一场争论之中,女性比较容易“take it personal”;将本来针对工作、事件的话语,转移到个人层面感受。即使是单纯的以事论事,一场面红耳热的争论过后,难免都会“面左左”。相比起男性,在一场气氛紧张的会议过后,仍然可以若无其事谈足球,君子之交对女性来说从不是件易事──这并不是说女人就是小器,而是在每段人际关系中,女性都比较掏心掏肺,无论是意见不合还是单纯的言语之争,自我感觉都较容易受到牵连。

愿意与人交心,本来是女性的优点与才能,不想优点变成绊脚石,说到底还是要由自己的内在做起:批评不等于否定,不认同也不等于不支持。这方面,没有捷径,还是要好好强化内在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