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中东・一︱沙特伊朗土耳其大和解 阿拉伯之春正式终结
回顾2023年中东,冲突仍在上演,“和解”却无疑是年度关键字。
3月,沙特与伊朗在北京宣布复交,结束长达7年的断交状态。有鉴于沙伊两国交恶已久、沙特又是美国的长期盟友,许多分析并不看好两国复交,也不认为北京有能力斡旋中东议题。但后续发展证明,这些分析言之过早,因为不论沙特或伊朗,明显都为巩固复交付出了努力。
4月,两国外长在北京举行正式会晤,双方随后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复交;5月23日,伊朗任命驻沙特大使;6月6日和7日,伊朗驻利雅德大使馆、驻吉达领事馆、驻伊斯兰合作组织代表处陆续开放;6月17日,沙特外交大臣抵访德黑兰,是时隔17年后首位访伊的沙特外长;8月,沙特重开驻伊朗大使馆;8月17日,伊朗外长抵访利雅德,是7年来首位访沙的伊朗外长;9月5日,两国大使分别前往对方国家上任;11月1日,伊朗总统莱希(Ebrahim Raisi)抵访沙特,出席在沙举办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联合特别峰会,讨论加沙局势,成为2012年后首位访沙的伊朗总统。
随著沙特伊朗复交,中东其他场域也吹起和解之风,例如沙特与叙利亚、也门。4月13日,叙利亚外长访问吉达,期间与沙特外长正式会晤,是2011年后第一位访沙的叙利亚外长;4月18日,沙特外长回访叙利亚,并受叙国总统阿萨德(Bashar al-Assad)接见,成为2011年后第一位访叙的沙特官员;5月9日,沙特恢复自2011年11月起暂停的驻叙外交使团工作,叙方也于同日恢复驻沙使团;5月19日,阿萨德访问沙特,期间出席2023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峰会,并与沙国王储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会晤,讨论两国复交工作。
也门战场则在沙伊复交的3月达成协议,交战双方同意释放近900名在押人员;4月14日起,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Houthi Movement)开始大规模换俘行动;12月23日,联合国驻也门特使宣布,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皆已承诺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停火,解除经济限制,并为恢复联合国主导的包容性谈判做准备。
整体来说,2023年“大和解”延续了2022年的秩序格局,沙伊复交更是中东告别“阿拉伯之春”十年纷乱的证明。展望2024年,“大和解”仍是中东秩序主轴,沙特、土耳其、伊朗所建构的新三角互动,也将引领区域格局前行。
“大和解”是怎么出现的
细究“大和解”格局的成形,沙特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动机部分来自笔者2022年所撰【展望2023年中东】专题的两篇观察:美国退出中东导致域内大国改变对外政策,“阿拉伯之春”引爆的叙利亚、也门内战也已巩固现状。
其中,美国退出中东始于奥巴马(Barack Obama)时代,并被特朗普(Donald Trump)、拜登(Joe Biden)所继承,影响最大的便是沙特的区域战略。众所周知,沙特是美国的长期盟友,两国素有“石油换安全”的合作关系,美国借此巩固“石油美元”的霸权地位,沙特则在美国支持下毫无顾忌施展拳脚: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沙特先是介入叙利亚内战,与支持阿萨德政权的伊朗爆发严重冲突,接著又在2015年组织海湾联军投入也门战场,意图歼灭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沙伊两国则在2016年宣布断交。2017年的卡塔尔外交危机,同样是沙伊交恶的结果,沙特要借机惩罚与伊朗“眉来眼去”的卡塔尔,迫使后者安分守己。
而除了伊朗,沙特也与“阿拉伯之春”后日渐活跃的土耳其爆发冲突,导火线便是卡塔尔外交危机。土耳其一来与卡塔尔交好,二来有意耕耘在海湾的势力板块,所以积极声援了卡塔尔,表示愿意提供粮食与生活物资援助,也能驻军协防。可想而知,看在沙特眼中,土耳其明显是要挑战“海湾霸主”的尊严,再加上安卡拉既在“阿拉伯之春”支持穆斯林兄弟会,又借2018年的“卡舒吉(Jamal Khashoggi)事件”消遣沙特与王储,沙土关系自然降到冰点。
整体来说,因为自恃有美国支持,过去的沙特与伊朗、土耳其两个域内大国同时交恶,又恣意教训“不安分”的卡塔尔,还大刀阔斧介入叙利亚、也门战场,豪迈至极。但这种豪气随著美国撤出中东、拒绝续援也门战场的沙特军队,遭遇了现实打击:也门的胡塞武装在伊朗支援下,持续对沙特发动袭击,不仅波及沙特民生安全,还一度影响沙国最重要的原油生产,而美国对此毫无办法。
再来是“阿拉伯之春”引爆的内战逐渐巩固,僵局成为某种常态,交战各方已难再借军事攻势实现宏观战略目标:在叙利亚,伊朗与俄罗斯结成同盟,阿萨德政权已无垮台可能,土耳其也巩固了在叙北的占领,与俄伊协调共存,沙特在叙利亚的多年布局沦为一场空;在也门,胡塞武装巩固了北部根据地,等于完成伊朗“什叶新月”的南境布局。局面发展至此,沙特基本上已被伊朗南北包围,也没能在“阿拉伯之春”的几大战场获益,又面临美国“退出中东”的战略收缩,伊朗、土耳其的扩张已成定局,沙特只能反求诸己、竭力突破。
所以从2021年便可观察到,沙特首先结束了长达3年的卡塔尔外交危机,默认伊朗、土耳其势力已经进入海湾的现实;2022年,沙特为摆脱与土耳其、伊朗同时交恶的困局,首先缓和了对土关系,王储穆罕默德为此访问土耳其,与埃尔多安进行会晤,双方达成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土耳其也默契翻页“卡舒吉事件”,不再穷追不舍;到了2023年,沙特终于与伊朗成功复交,并在俄罗斯协调下,逐渐与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恢复互动,撤出了也门战场,放手让联合国斡旋,希望缓和与胡塞武装的冲突,聚焦发展,专心推进“2030愿景”(Saudi Vision 2030)计划。
至此,沙特基本完成了与伊朗、土耳其的“大和解”,三国关系走出剑拔弩张的全面对峙,配合各大内战偃旗息鼓,“阿拉伯之春”引爆的十余年动荡也终告结束。
在可控的竞争中共存
不过,所谓“大和解”并不意味“爱与和平”即将到来。作为中东域内三大强国,沙特、伊朗、土耳其的国家利益不可能毫无分歧,只是因为各大内战版图已逐渐巩固、美国战略收缩、沙特也有意聚焦发展,全面对峙并非各方最有共识的做法,所以三国才在多年较劲摩擦后,选择走向“各自安好”的均衡,但这不代表竞争从此消失。
例如伊朗就不放弃搅动中东,10月爆发的新一轮加沙战争便是证明。从巴以冲突的视角来看,这是代表激进路线的哈马斯,对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与以色列极右势力所发出的反扑;但从中东区域博弈的视角来看,这明显是伊朗为了干扰沙特、以色列建交而进行的地缘出击。在这个维度上,哈马斯的角色就与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类似,是受德黑兰支持的地缘棋子,既有自己的斗争议程,也为伊朗的国家利益服务,现正上演的“红海危机”便是类似脉络的产物。
而从结果来看,伊朗如愿以偿,沙特确实被迫停下与以色列的建交谈判,但沙伊复交的“大和解”结构也没有太受冲击。沙特当然知道伊朗不安好心,但与伊朗全面对峙的成本实在太高;相比之下,沙以建交虽然重要,却也不急于一时,所以沙特最后选择接受既成事实,暂时冻结与以色列的建交谈判,并且如常与伊朗进行互动,11月的伊朗总统应邀访沙便是证明。
不过微妙的是,沙特也没有对伊朗所为拍手叫好,而是在以色列进攻加沙后袖手旁观,仅有口头谴责、而无实质作为,等同坐视哈马斯被以军围歼。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看,沙特作为阿拉伯强国代表,应该要替受苦的巴勒斯坦同胞发声;但从区域博弈的视角来看,哈马斯作为伊朗的地缘棋子,对沙特来说犹如芒刺在背,沙特当然不鼓励以色列屠杀加沙平民,但若以军有意削弱哈马斯,沙特也不会强烈反对,因为沙以建交仍是王储穆罕默德的目标,只要哈马斯这枚“不定时炸弹”持续坐大,今年10月的闪击迟早会重演,届时沙特又要前功尽弃。简单来说,沙特不想推翻与伊朗的“大和解”进程,却也不想被“伊朗打手”再度干扰。
而土耳其在这次加沙战争的表现也相当微妙。表面上来看,土耳其相当支持巴勒斯坦人,姿态仅次于伊朗,包括称哈马斯是解放组织、提议要与各国一起“担保”巴以问题、召回驻以色列大使、痛骂内塔尼亚胡是希特拉(Adolf Hitler,又译希特勒)等;但实际互动上,以色列是土耳其第九大出口市场的事实,决定了后者无法祭出强烈制裁的现实,对此土耳其当然也心知肚明,却还是在巴勒斯坦议题上“积极表演”。究其目的,除了满足国内的反以民意外,也是为与伊朗争夺“穆斯林领袖”话语权,不让德黑兰专美于前。正因如此,非阿拉伯的伊朗、土耳其成为这次声援巴勒斯坦最积极的中东国家,同属阿拉伯人的沙特反而相对沉默。
通过加沙战争这面染血透镜,外界能够一窥沙特、伊朗、土耳其的复杂互动:所谓“大和解”不是毫无博弈与斗争,而是在相对可控的竞争中,设法共存前行,加沙战争只不过是案例之一,其余案例还包括三国的海湾博弈、伊朗与土耳其的叙北及高加索争夺、沙特与伊朗的也门问题、沙特与土耳其在利比亚的各自布局等,三方虽有不同利益,却还是在控制风险与成本的考量下实现共存。
中东不如太平洋两端,存在实力超强的单一大国,域内三强也由此形成了复杂的三角博弈,没有一国能彻底凌驾另两国,任意两国又因彼此的潜在摩擦,而无法结成战略同盟。展望2024年,“阿拉伯之春”乱局已过,沙特、伊朗、土耳其的三角新局则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