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希冀加入“一带一路” 为何北京仍有顾虑?
10月26日,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临时政府副总理巴拉达尔(Abdul Ghani Baradar)在Twitter上表示,其于当日会见了中国驻喀布尔大使王愚,谈及塔利班希望中国把阿富汗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据巴拉达尔文中所述,王愚称中国希望加深与阿富汗的关系,在任何局势下,中国都支持塔利班政府。
如此消息一出,引发了外界议论。回顾2021年4月,伴随美军逐步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开始了反攻。虽说拜登(Joe Biden)政府研判其攻势“将持续多年”,却终究输给了残酷现实:塔利班于8月15日进入喀布尔,总统加尼(Ashraf Ghani)仓皇出逃,“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乃于灭亡20年后,在2021年8月19日正式复生。
在此之后,西方便频频讨论阿富汗变天对中俄的战略影响,以及后者可能会有的种种反应,包括塔利班会否向中俄“输诚”、中俄会否承认塔利班政权、阿富汗将如何被中俄“介入”、中俄的“介入”会否固化塔利班的残酷统治、中亚是否将因此沦为“人权洼地”等,各式猜测族繁不及备载,却可约略化繁为简为一句话:中俄的地缘野心将与塔利班的残暴统治一拍即合,成为周遭区域的安全挑战。
阿富汗的发展赤字
上述前提假设,大体型塑了西方对新时代阿富汗议题的关注视角。然平心而论,如此忖度更多是以西方的自身经验,想像他国与阿富汗的应对相处,且具有强烈的舆论战倾向,以至中俄还未真正“介入”阿富汗,便已被描绘为野心勃勃的“邪恶轴心”,准备在阿富汗一展身手。
而细究中俄对阿富汗的经纬考量,眼下俄罗斯正忙于乌克兰战事,短时间内恐怕分身乏术,且即便其有意重演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剧本,也早已没有往昔的军事与政治实力;中国虽相对好整以暇,却也与塔利班保持了一定距离,并对阿富汗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虽对阿富汗展开经济援助、提倡组建包容性的政治体制,却与世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不承认塔利班的政权合法性,也不急于投资阿富汗的基础建设与矿业,更未将阿富汗纳入“一带一路”项目。而导致中国如此谨慎的关键,便是其对阿富汗的现实需求:发展红利未显时,需先着眼当地稳定。
自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来,此地便是恐怖主义的温床,背后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宗教政治传统,也有美国等境外反苏势力的大力扶植。此后多年动乱下,失序的阿富汗逐渐沦为中亚、南亚、中东交界的安全黑洞,吸引了各处伊斯兰恐怖组织前来扎营,包括早期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简称“东伊运”)、基地组织(al-Qaeda,又译作阿尔盖达或盖达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IMU,简称乌伊运),以及近年一度在叙利亚与伊拉克交界处创建统治的“伊斯兰国”(IS)等。
其中,东伊运便以阿富汗为大本营,于中阿两国边境穿梭移动,在新疆犯下了多起爆炸及暗杀事件,直到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连带重挫了东伊运的根基,其才被迫转移隐遁,近年更与塔利班疏远,转往叙利亚战场活动。然“伊斯兰国”的威胁方兴未艾,尤其是在联军剿灭其于叙利亚、伊拉克的根据地后,中央羸弱的阿富汗便成了“伊斯兰国”发展壮大的“新天地”,直到塔利班二度掌权,其仍持续发动恐怖袭击,造成多起死伤。
此外1980年代起,各式恐怖组织与军阀出于招兵买马的扩张需求,大力鼓吹农民种植罂粟,既让阿富汗成为世界毒品大国,也导致其发展轨迹与经济结构严重扭曲。长年以来,毒品与武装割据成了阿富汗国家运作的“底层逻辑”,毒品经济供养了诸多恐怖组织,后者又会在累积资本的考量下,持续依赖毒品经济,两者相互交缠,导致阿富汗毒品不仅屡禁不绝、还持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如塔利班尽管被美军压制多年,却仍有其根基般。到头来,终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如今塔利班二度上台,意味着阿富汗最大叛乱团体一夕扶正,虽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阿富汗部分安全威胁,却没能全然扭转国家整体的发展赤字:基础建设百废待举、“伊斯兰国”仍不时发动袭击、毒品经济已然深入骨髓。如此情况对任何域外工业大国而言,皆意味着不小的投资门槛与风险,包括如何确保人员安危、按照时程进行项目等,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中国需要怎样的阿富汗
故综观中国对阿富汗议题的种种取态,往往是政治稳定高于经济投资。
2021年7月28日,阿富汗尚未完全变天时,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便在天津会见了塔利班要员巴拉达尔,提出了明确的立场主张,即希望塔利班与“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彻底划清界限,同时施以有效打击,并得到了巴拉达尔的肯定回复,“东伊运成员早已离开,未来也不可能再回阿富汗受训”。归根结柢,避免阿富汗再成恐怖主义渗入新疆的“转运站”,是中国首要的关注议题。
而与对反恐、边境安全的积极关注相较,中国在投资阿富汗一事上,便明显保守谨慎。过去中方曾在阿富汗有过两个大型投资项目,分别是2008年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江西铜业集团合资投入40亿美元的艾娜克铜矿(Anyak)30年开采权,以及2011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简称中国石油)与阿富汗政府正式签约的阿姆河盆地(Amu Darya Basin)油气开发权。然两大项目多年来皆无实质进展,关键原因便是安全局势的持续动荡,导致了后续资金的纷纷回撤。
此后直至2021年阿富汗变天,中国都未再有大型项目进驻,也未将阿富汗纳入“一带一路”项目;且中方之所以大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除为深化中巴情谊与互动外,也是意在绕过更加动荡的阿富汗,为中国打通自新疆到印度洋的运输路线。简言之,在“一带一路”的初始规划上,阿富汗并非潜在合作对象,反而更多是威胁来源。
平心而论,阿富汗并非全无投资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位处亚洲中心的地缘位置,皆是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但投资评估并不仅与一国的自然条件相挂勾,更要综观局势的整体走向与发展,在条件成熟前,过度的冒险往往容易平添成本与损失。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便曾于2021年12月17日呼吁,中国企业或公民“切勿盲目来阿考察矿产资源”,显然当地条件仍未成熟,不论是安全环境、经济状况或法律规范。
然回归初心,中国需要的始终是一个“稳定的阿富汗”,而以大型项目促进当地民生繁荣与发展,亦是可行之道,故若未来条件允许,中国应不会永远裹足不前;而此一转向的观察标的,或将是其会否重启搁置已久的阿富汗铜矿、油气开发项目,或是推出新的大型工程规划。而塔利班亦须证明自己有能力维持阿富汗内政稳定,并尽最大努力扫清“伊斯兰国”威胁,方有可能与中国真正洽谈加入“一带一路”的实务细节。
简言之,中国虽未承认塔利班,却也未断绝与其官员的往来,且积极进行人道援助;虽暂未应允阿富汗加入“一带一路”,却不会将门永远锁上。阿富汗曾是中国不可忽视的安全威胁,但这一角色不会永远固化。
中国对阿富汗议题的首要关注是什么?
避免恐怖主义威胁新疆与边境安全。
为何中国在阿富汗的铜矿与油气项目迟滞不前?
安全条件持续恶化导致资金纷纷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