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难题: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为何撤军阿富汗如此艰难(二)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也改变了美国与世界的历史走向,时任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又译作小布什、小布希)于同年发兵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迅速垮台,美国也开始了在中东二十年的反恐战争。(本篇为系列文章之二)

然而在此之后,美国的阿富汗政策陷入纠结。首先,塔利班虽在失去政权后一度沉寂,却于2007年卷土重来,并利用阿富汗政府统治羸弱的事实,于农村与山地展开军事斗争,更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动员下,吸引到各路圣战组织支持,规模日渐壮大。

其次,美国与阿富汗政府的摩擦渐起,前者自认已在阿富汗挹注不少资源,但始终未见当地经济显著成长,且阿富汗政府贪腐成风,却在围堵塔利班上毫无建树。如此现象在美国内部引发了舆论质疑:美军在阿富汗的功能,是否就是不断战斗牺牲,从塔利班手中抢回失土,再被治理失败的阿富汗政府输掉?

在此情况下,“增兵或撤军”成了小布什之后历任美国总统的阿富汗难题。当拜登(Joe Biden)政府于2021年全面撤军时,因错估塔利班的复起速度,上演了阿富汗已变天,美军却仍在撤离的魔幻场面,饱受各方批评。但回顾过往,不论奥巴马(Barack Obama,又译作欧巴马)或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作川普),两人在面对阿富汗难题时,皆曾陷入进与退的两难,从而一再延迟撤军时机。

故与其说拜登搞砸了一切,不如说是小布什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奥巴马与特朗普努力挣扎止损,最终由拜登彻底收尾。在塔利班二度执政的一周年回望过去,往事的脉络更加清晰。

2022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成员在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前,庆祝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一周年。(AP)

奥巴马:努力在同党与军方间求取平衡

首先,奥巴马的阿富汗决策,更多是对军方与同党立场的平衡回应。面对各方期待纠错,奥巴马政府自2009年1月23日起召开数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经历了正反双方的激烈博弈,最终于2009年11月23日宣布增兵3.3万,同时公布撤军时间表,要求美军自2011年7月起逐步撤离阿富汗。

细究当时的决策团队立场,代表军方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Michael Mullen)、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皆是强硬的“增兵派”,两人要求奥巴马必须立即增兵3万人,以应对塔利班的春季攻势,否则阿富汗大选恐无法顺利进行。

同样支持增兵的,还有国防部部长盖茨(Robert Gates,又译作盖兹)与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又译作希拉蕊),但两人的目标与军方略有不同。盖茨虽同意增兵,但认为仅需增兵5,000人至7,000人,无须将人数拉高至3万;希拉里则认为美国不能放弃在阿富汗的反恐事业,军事投入虽无法确保胜利,但若美国政府连增兵都不愿意,则阿富汗这盘棋必输无疑。

然而,奥巴马团队中也存在反对增兵的势力,那便是副总统拜登与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Rahm Emanuel)。拜登受自己从政之初的越战经历影响,担忧阿富汗将成“中亚的越南”,使美国深陷泥淖,故其向奥巴马建言:美国不可能击败塔利班,若基地组织(Al-Qaeda,又译作阿尔盖达或盖达组织)已不成气候,美国便无需驻军阿富汗,军方的增兵要求毫无胜算,小布什时期念兹在兹的“国家建设”也没有必要,因为阿富汗基础设施贫弱,国家治理能力也十分低落,美国强推“国家建设”只会失败;而伊曼纽尔则从协助奥巴马连任的视角出发,其观察当时的美国民调,发现共和党选民中支持增兵者高达70%,民主党选民则仅有49%,故表示反对增兵。

2012年12月19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白宫听时任总统奥巴马发言。(Getty Images)

而回到总统个人立场,奥巴马与前任小布什的差异在于,小布什因对阿富汗事务不甚了解,故相对依赖决策“导师群”的建议;奥巴马则因对阿富汗事务有一定了解,故已形成一定程度的个人立场。在奥巴马看来,美国有必要持续在阿富汗进行“国家建设”,但军事投入的目标不应该是击败塔利班,而是遏制恐怖主义,故其一开始并未支持军方的增兵提案。

然在2009年9月21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刊出了对时任驻阿富汗美军联军总司令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A. McChrystal)的专访,麦克里斯特尔不仅透露了奥巴马政府对增兵的不置可否,更公开表示“不增兵就等着败退”。此乃军方故意为之的资讯外泄,目的是借舆论压力迫使奥巴马同意增兵,而就结果来看,军方的确得偿所望。

在舆情汹涌下,奥巴马最终选择向军方妥协,同意了增兵计划,但与此同时,其也采纳拜登的建议:必须明确限定增兵上限,并同步确定撤军时间表,故而有了2009年11月23日先增兵再撤军的政策公布。

但即便如此,美国的阿富汗困境仍在持续,增兵计划或许满足了军方,撤军计划却再次激怒了军方与共和党,并引发部分美国媒体担忧,此举会让盟友怀疑美国的战略能力与意愿。此外新投入阿富汗的美军无法有效遏止塔利班活动,后者反在得知美国即将撤军后,更加积极招兵买马、“以待来日”。

简言之,奥巴马政府意识到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并希望收缩战略、调整手段,却终究功败垂成,新投入的美军也不足以实现包括反恐在内的任何目标。

2021年9月4日,阿富汗喀布尔有塔利班战士驻守。(AP)

特朗普:局势更加恶劣

特朗普上台后,面对的窘境比奥巴马更加严重。

2011年起,美军逐步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复起之势渐强,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并未好转,“国家建设”也未见显著成果,“增兵或撤军”的民意拷问卷土重来。眼见局势每况愈下,特朗普在2017年1月上台之初,便默许军方将驻阿美军由8,500人增兵至13,900人,但时任国防部部长马蒂斯(James Mattis,又译作马提斯)仍希望能得到总统的正式授权,故特朗普政府乃自2017年3月1日起召开多次阿富汗事务会议,并于2017年8月18日正式宣布增兵4,000人。

决策过程中,团队基本上已对美国在阿富汗的“有限战略目标”形成共识,即美国只需确保阿富汗不再成为恐怖组织的策源地即可,不必谋求彻底击败塔利班。但即便如此,各方仍在增兵方案上产生分歧。

其中,马蒂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Herbert McMaster)、白宫办公厅主任普里伯斯(Reince Priebus)、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又译作提勒森)、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皆支持增兵。麦克马斯特主张增兵3,000人至5,000人,但为与美国整体的“逐渐撤军”立场相符,其包装出了“R4+S”的说法,即强化(reinforce)军力与培训、整合(realign)资源、协调(reconcile)阿富汗政府与各派力量合作、区域化(regionalize)印巴等国力量、维持(sustain)阿富汗总体局势。

2022年7月2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前顾问、前白宫首席策略师班农离开首都华盛顿联邦法院时见记者。(AP)

而反对增兵的代表人物,是总统首席战略专家和高级顾问班农(Steve Bannon),其主张动用中央情报局特种部队,或雇用私人军事承包商来实现反恐目标,而非直接增兵。对身为反建制派的班农来说,其更多是从美国的内政视角出发,毕竟“反对增兵”向来是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也是其竞选承诺,此外支持增兵大多是建制派,故若其在决策中败下阵来,班农还能趁势宣传建制派的失败与无能。

而最后促使特朗普倒向增兵派的,便是班农在与马蒂斯等人的博弈中落败。首先,班农持续游说中央情报局局长蓬佩奥(Mike Pompeo,又译作庞培欧),希望其向总统强调,中情局足以替代军方实现反恐,但蓬佩奥出于对个人政治前途与机构利益的考量,最终没有配合班农,反是向特朗普表示,撤军或将引发新的恐袭活动。

与此同时,马蒂斯、麦克马斯特及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也反复向特朗普强调,若不增兵,阿富汗卷土重来的恐怖组织完全可能重演“九一一”事件,届时特朗普必须负全责;马蒂斯更向特朗普表示,一旦撤军,便意味美国彻底在阿富汗认输。

前美国国务卿、中情局局长蓬佩奥。(AP)

这场博弈最终以班农辞职、建制派巩固主导地位结束,耗时5个半月的立场撕扯,让特朗普同意了军方立场,宣布增兵4,000人,但同时强调终将撤军。

而此次增兵结果与奥巴马时期相同,新投入的美军同样无法挽救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塔利班的扩张态势依旧。故在特朗普任期尾声时,为实现自己当初“支持从阿富汗撤军”的竞选承诺,其直接绕开阿富汗政府,选择与塔利班展开谈判。2020年2月29日,特朗普政府与塔利班签订协议,宣布将在“塔利班履行承诺”的情况下,于2021年5月1日前完成撤军。

但平心而论,即便特朗普连任成功,建制派、反建制派的政治斗争恐还会持续,在塔利班持续扩张的局面下,特朗普是否还能坚守撤军承诺,恐怕不能确定。但无论如何,这一出延宕20年的拖棚歹戏,终究在拜登手中上演了大结局。

【奥巴马与特朗普撤军阿富汗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