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美国“交易的艺术” VS. 中国“斗争的艺术”
中美大幅下调关税,这一结果超出预期。特朗普(Donald Trump, 又译川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可以称之为1.0版本,拜登四年基本上是在做版本延续;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来到2.0版本,首次交锋从4月2日“全球宣战”开始,到5月12号日内瓦会谈,中美2.1版本更新,双方90天内各自下调关税115%。尽管不少商品关税仍然在20%甚至40%以上,但局面无疑被盘活了。
中方这次的应对可圈可点,策略和手段都比1.0版本有了很大的从容感,这背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中国其实为了应对“脱钩”级的局面恶化,已经准备了足足七年时间,而针对这次2.0版本的斗争,也做了一系列的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美国贸易决策团队的风格、节奏、底牌的研究和预判。
当然,中美贸易战必然会是一个反复的长期斗争过程,目前按下了暂停键,更有必要来复盘一下中美交锋2.1版本里的方法、策略。
特朗普施压的艺术
在本轮交锋刚开始,特朗普一上来就不出意料祭出了老手段——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极限施压”早在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就被当时的美国贸易副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用来对付日本,他在谈判现场把文件折成纸飞机、然后扔向日本人的典故广为流传,让他喜提“导弹人”称号。而在中美1.0版本时期,这一手段也被用来对付中国。
但在特朗普政府里,最熟练使用“极限施压”的其实还不是莱特希泽,而是特朗普本人。在他成为总统前的漫长从商生涯里,他最喜欢在重大的商业交易中,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手段,通过威胁、诉讼、围攻或其他极端举措,来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对手做出让步,屡试不爽。特朗普在70年代操作的“君悦酒店交易案”、90年代运作美国大西洋城赌场都是这一套。而后,他就把这套恐吓威胁的打法带进了白宫,在第一任期里就频繁使用。
而且特朗普团队里除了莱特希泽外,其他成员比如蓬佩奥(Mike Pompeo)、纳瓦罗(Peter Navarro)和博尔顿(John Bolton)等也都形成了“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霸凌风格。比如蓬佩奥是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的主要策划者,纳瓦罗是对华最极端的大头鹰,而博尔顿在威胁委内瑞拉时,直接在记事本上写“美国出兵5000”,并故意让记者拍到。
但,这套“极限施压”的策略奏效了吗?伊朗、朝鲜、俄罗斯都是“极限施压”的对象,但结果一目了然。“极限施压”唯一起作用的对象,就是美国附庸国,尤其是加拿大和墨西哥。
在中美1.0版本的贸易对抗中,特朗普的这一风格在刚开始也让中国极为不适应。但几轮交手过后,中国对这一套路基本上摸的一清二楚——这一招连伊朗和朝鲜这种国家都不起作用,更何况是用来对付中国?所以在2.1版本中,中方先把“极限施压”两个单词给贴在了对方脑门上,然后反复强调——“既想跟中国谈判,又想搞极限施压是行不通的”。在日内瓦谈判中也事先声明:先把关税给收回去,中美才有谈的基础。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个对比来看,“极限施压”对美国的附庸国最有用。本轮关税大战中日本率先妥协,但在中美达成协定后却傻眼了。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日本,商界领袖和政府官员对特朗普政府放弃对华关税、同时继续对日本等贸易逆差小得多的盟友征收惩罚性关税,感到难以置信和愤慨。”
而在4月2日,特朗普在所谓“解放日”向全球加税,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屈服,只有中国敢于顶着不断升级的威胁,无视这套“极限施压”。其实也只有中国搞懂了一个道理:跟特朗普对抗你不一定赢,但屈服你就一定输。中美达成协议后,《大西洋月刊》对特朗普做了非常精准的总结:他渴望臣服,但害怕冲突。
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相较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极限施压”还能起到些作用,第二任期直接就踢到了铁板上。中国是如何做到?如何占据了主导位置?
这还得先看特朗普重返权力的王座,心怀怨念的特朗普迅速展开了对拜登的报复,并借马斯克DOGE这把刀不断捅进民主党腹地,深知:只要民主党再次掌权,他的家族会被一直清算。
因此,掐死民主党在2028年大选的任何胜算,是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加之上任后的100天里,特朗普连续遭遇了俄乌调停失利、政府效率改革受阻、股汇债三杀等一系列重挫,这导致其支持率下跌到了39%,创下了自1945年以来上任100天的总统支持率的最低纪录。在跟全球的关税战争开启后,美国的通胀预期在不断擡头,同时消费者信心也在不断下降。“内忧”不断,再加上中国的坚决反击,层层追加,让局面开始朝着特朗普最害怕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他现阶段无法承受的。
在4月30日的记者会上,有人质疑关税战会让美国超市货架变空时,特朗普回应:“一个健康快乐的美国小女孩可以只拥有2个娃娃,而不是30个。”在主持人的追问下,他改口:“我只是说,他们不需要每人30个娃娃,他们可以有3个。”这番言论马上被美国媒体单独摘出来,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特朗普急于达成交易,防止真的出现孩子买不到玩具的局面,否则民主党一定会借题发挥,进一步削弱他的政治优势。
就此,特朗普的弱点暴露了:特朗普是无法陷入跟中国的关税持久战的。而这一弱点,其实早已公开暴露给了全世界,自然也被中国这边清晰地洞察到了。在反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给特朗普任何单方面宣布“赢”的机会。
其实特朗普早在《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这本书里,就写过一条谈判铁律:“在一笔交易中,你能做的最糟的事情就是显得急于达成交易。这会让对方闻到血腥味,那你就死定了。”但显然,为了自己能够连续宣布“赢”,特朗普把类似“怎么还不来电话啊”的急切,写在了自己的脸上。
所以特朗普自曝其短,在交易当中已经处于劣势。当然,仅仅如此,是不足以成功的。毛泽东说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而在两国即将交锋时,排掉自己屋子里外的雷,是备战的第一步。
一个反例是日本。在1985年日美爆发贸易战后,日本不但没有压制国内的泡沫苗头,反而放开了货币和信贷的水闸来对冲外需下滑,结果导致国内房价和股市出现疯狂的泡沫,等于不但没有排雷,反而埋了更多更大的雷。
最终在1989年之后,日本股市和楼市相继崩盘,等于自己把自己给炸没了。中国在1.0版本和2.0版本之间的间隙,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排掉了房地产这颗雷,切掉了大批高杠杆房企的恶性肿瘤,阻止了居民杠杆率的进一步扩大,并部分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虽然治理房地产市场,确实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中国经济GDP增长,但如今回头看有其绝对的必要性。经济学界以前有“世界三大最硬资产”的说法——美国的股、日本的债和中国的房。其实任何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地产泡沫,日本、韩国、越南无一不例外。
但如果扛着巨大的泡沫巨雷跟对手交战,就会被严重掣肘,甚至会被对手抓住机会趁机引爆。尽管过程比较刚烈和存在争议,但悬在中国经济头上最大的一颗雷在过去五年,的确被排掉了。
如果把“排雷”换一种表达方式,换成“消除对大战爆发时对自己的潜在掣肘”,这样讲可能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沿着这个角度,可以把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串联在一起,很多离经贸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本质上也是在“排雷”。中国过去7年清扫掉的雷区,比表面可见的要多很多。
另外,中国在2018年对美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总金额的20%,而在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14.7%。另外中国对美出口占GDP的比例是2.78%,相较2018年的4.2%也有了一个显著的下降,在主要经济体中也算中等偏下的水平。这个结构的调整,对中国“扛住”美国有非常重要的支撑。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确实有所下滑,这点无须讳言,但更多人是将此视为“结果”。是中美贸易战的结果、是治理房地产的结果、是高层治理不当的结果。但事实上,“结果”还是“动因”,更需要动态的看。甚至,都不应立刻下价值判断。变化,都还在变化中。都不应被眼下的得失迷住了双眼。
其实日内瓦协定的“超预期”,跟阵风被歼-10C击落激起的惊叹是一样的内在逻辑。
其实在歼-10C刚交付给巴基斯坦那会儿,就有很多军迷仔从雷达半径、导弹射程、电子对抗能力、讯息数据链、体系协同等明面上的参数性能,来仔细跟法国“阵风”战斗机做对比,得出“歼-10C性能超阵风”的客观结论。但直到印巴爆发空战,才令人惊叹。
而在中美贸易对决2.0版本中,中国在很多参数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按购买力计的经济总量、制造业全球份额和不可替代性、新兴产业优势、科技人才规模等等。这些参数的分量在决策层眼里是心知肚明,但在舆论领域并没有转化为信心。
在5月份的《外交事务》杂志上,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撰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低估中国》(Underestimating China),阐述了美国对中国实力的系统性低估。其实无论是敌人低估自己,还是自己低估自己,对中国来说都不是什么坏事,警告美国政府不要“低估中国”,同时呼吁美国拉拢盟友,构建“新的联盟”来对抗中国的挑战。
回到日内瓦协议,虽然超出了预期,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除了“极限施压”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风格是“反复无常”,如果其国内的政治压力暂缓,不排除他会重演1.0版本时期的“表演”。
从1.0到2.0再到未来的10.0,中美任何一次对抗升级都是存在极大可能的,这就是中美结构性矛盾决定的,但都存在打打停停,而任何一次对抗缓和,都是战术性的。中美“斗争”之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