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回音壁:疫情正检验全球产业链的牢固程度
截至2月3日,武汉的疫情仍暂无明显起色。华文媒体密切关注武汉的物资分配风波、火神山医院军事管理以及北京会如何查办湖北官员。
各界都开始意识到,此次风波的影响正逐渐从一场流行病,逐渐拓展到全球经济领域,而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和产业链中心的地位,更加剧了这一点。
由于此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因此,即便世卫组织强调不希望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对当事国带来经济上的伤害,但随着疫情的定性,连锁反应从2月3日开始就已经逐渐启动。
除去对当事国的经济冲击,如股市上证指数在开盘当日暴跌之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正在接受新的考验。
的确,到2月2日前后,西方世界的确因为新冠肺炎的疫情,产生了一些对于华人乃至亚洲人的排斥情绪。但它们的影响是有限的。
譬如美国西海岸大报《圣荷西信使新闻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就在2月2日报道并批评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有关“排外是面对新冠病毒的正常情绪”的公告,并称其为“blunder”,意即盲目而愚蠢的过失。
在刚刚检出患病大学生的波士顿,《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在2日还走访亚洲社区,强调大学生虽然担心“排华”情绪,但当地政界人士和唐人街街坊却都对此不以为意。
事实上,相对于可以被媒体操纵的民间情绪,疫情带来的经济风波可能更为重要。
1月30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曾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有助于加速工作机会回流美国”。
尽管中国外交部当即批评了美方此语,且全球产业链重组的结果也绝不会是“回流美国”,但罗斯的发言确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即此前中美双方在贸易战期间都未曾遭受显著影响的产业链,极有可能因为此次突发疫情,而面临更为棘手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美间的产业链,包括汽车、飞机、通信设备、半导体、重型装备、消费品等,在双方产业结构中都举足轻重。由于中国从湖北到东部沿海各省市都采取了严控防疫的手段,包括富士康(Foxconn)、和硕(Pegatron)在内的很多大型组装厂已经难以按时开工。连贸易战都未能阻断的产业链,如今却被病毒暂时中断了。
面对这一局面,《华尔街日报》就在2月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科技行业担心中国疫情导致供应延迟》的署名评论。
这篇文章直接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不仅中国庞大的制造网络,也考验全球科技企业的胆量。由于世界主要的电子、电信和半导体公司全都依赖中国,尤其是武汉的工厂提供货源,因此,当地的封城防疫活动会导致供应链受损,而当下疫情向长三角、珠三角扩散的现状,更让外界担忧供应链因防疫而中断的问题。
其实,《华尔街日报》也只是把1月下旬至今的西方的焦虑说了出来。
此前,美国CNBC电视台的分析人士称,仅在1月下旬的美国,“病毒”或者“冠状病毒”一词便被至少27家大型跨国企业念之再之。如苹果公司、星巴克、麦当劳等。目前,美国特斯拉公司在上海的新厂已推迟复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也决定延长其中国工厂的假期。至于,麦当劳和星巴克,他们也已关闭了数百家分店。
当然,对于供应链阻断的真正危险,这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评估。对此标普全球(S&P Global)旗下的磐聚网(Panjiva)已经在1月28日发表了一份简报,该机构认为,随着疫情的主要影响将体现于消费者支出以及电子和汽车供应链,因此,疫情造成的深层次经济冲击可能意味着中国“可能无法履行其在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中作出的购买承诺”。
对此,北京方面也在2月3日积极回应了外界的疑虑。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称,很多外贸企业本来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即2月8日)以后开工,很多外贸企业也正在积极恢复产能。但面对中国东部各省从城市到乡村的全面封锁防疫的局面,外界仍难免将信将疑。
必须承认,让西方各国在PHEIC的三个月内为救急重新建立一套产业链,并由此摆脱中国的影响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正如《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冠状病毒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面拓宽。西方的航空公司和汽车制造商等大型企业的确正在大幅缩减在华业务。
资料显示,以英国航空为首、德国汉莎航空及其子公司瑞士航空和奥地利航空已暂停直飞中国的业务。这种举措从客观上通过阻断境外旅游的方式,中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人文往来及服务贸易往来。
在致死率低于SARS,但传染率甚高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之际,西方世界出于临时需要,启用此前迁移到中国之外的加工厂,似乎也就成了某种避险的选择,即便这未必是长远安排。
至此,中美之间看似牢固的供应链,就开始在新冠肺炎的威胁之下接受远比贸易战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