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管朝鲜・四︱沈志华:朝鲜已经不是中国的挡箭牌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从冷战年代至今,朝鲜半岛牵动一系列国际风云:1950年韩战爆发,中美在半岛直接交锋,海峡两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确立;在中美接触的1970年代,处理朝韩关系成为中美合作一大板块;甚至到了俄乌战争进行当下,朝鲜援俄疑云仍在搅动中美、中欧关系。

11月29日,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举办“中美关系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转型”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主讲,台湾大学国家发展所教授、欧盟莫内讲座叶国俊主持,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社会科学院国际长郭铭杰与谈,许多两岸学人学子共同参与。围绕演讲内容与讨论,《香港01》推出系列报道四篇,与读者回顾中美“共管”朝鲜半岛何以成形,本篇为第四篇,聚焦与谈以及听众的现场提问。

11月29日,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举办“中美关系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转型”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主讲,台湾大学国家发展所教授、欧盟莫内讲座叶国俊主持,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长郭铭杰与谈。(刘燕婷摄)

郭铭杰:研究国际关系需要历史

郭铭杰表示,国际关系在呈现中共外交或中美关系时,也会接触历史素材,但其呈现大多是宏观描述,而沈老师的演讲讨论了非常多的细节,尤其是人物之间的互动。这种基于历史材料的场景刻划,能让中美关系、中朝关系、朝韩关系的三者变化,呈现得更有层次,而不像政治学会有的惯性:套用国际关系的大理论,用结构的变化解释现实的改变,例如指出中苏分裂、中美和解推动了中韩的建交,似乎国际格局一改变,各个行为者就会自动走到相应位置。

郭铭杰提到,沈老师的演讲仿佛带领听众亲临历史现场,重现了各方权衡与考量,“当中有一件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苏联与朝鲜的外交、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郭铭杰表示,在中韩解冻的过程中,苏朝双方都持续监视中韩互动,甚至扩及民间交往,连一个辣椒贸易都能爆料出来,目的就是阻止中韩关系推进,“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到,国际政治显然不是只有上层结构,还包括很多详细的资讯收集,以及各方行为者的运筹帷幄。”

郭铭杰再表示,另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也是个人长期未解的疑惑,就是中韩解冻何以发生,且韩国还表现得相当积极。郭铭杰指出,韩国国父金九曾与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互动密切,“台大社科院里也有一个金九讲座”,但1992年中韩建交时,因为韩方的最后通牒,台湾民情一度十分愤慨。

郭铭杰也提到,沈老师的研究呈现许多政治学容易忽略的细节,例如为何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在毛时代就开始,建交却一直到1979年才完成,这背后其实也牵涉了中共内部四人帮与周恩来的斗争,进而延续到外交部黄镇与乔冠华的博弈,导致中韩、中美关系一直无法推进。“其实我们看中美三公报,为什么从《上海公报》、《建交公报》一直到《八一七公报》,之间会有一段距离,沈老师的研究就是把故事的纵深补齐了。”

郭铭杰最后提到,历史其实可以为当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路透社近日就报道,特朗普(Donald Trump)团队似乎准备跟金正恩接触,而回顾过去特朗普执政,曾在2018年与金正恩在新加坡会晤,接著是在河内,之后还有更历史性的会面,就是到了朝鲜半岛的非军事区,后续还有信件往来。“刚刚沈老师提到了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难解,特朗普上台不知道能否有什么新突破,或许也会牵动中国,后续可能有待观察。”

11月29日,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举办“中美关系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转型”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主讲,台湾大学国家发展所教授、欧盟莫内讲座叶国俊主持,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社会科学院国际长郭铭杰与谈。(刘燕婷摄)

提问一:毛泽东时代晚期的对美和缓外交,与他长期坚持的革命路线外交,双方之间的矛盾,毛在生前有意识到吗?

沈志华:关于1971年到1976年的对外矛盾,其实我觉得毛泽东自己是有感受的。例如对美国,他当然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世界的反美反霸志业,这里所谓反霸就是既反苏联也反美国,文化大革命就是两个拳头出击,但现在突然要收回一个拳头,也就是中美联合打击苏联,从中国的利益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但从意识形态上逻辑是讲不通的,所以表面上还是要骂美国。

但是骂美国又怕美国疑惑,因此毛泽东就对尼克逊(Richard Nixon)表示,你们别当真,这些骂你们的话都是空话,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不骂不行,不骂过不去这个“坎”。所有政治家都是实用主义者,尤其是掌握政权的政治家,因此毛的根本还是从安全利益出发来处理中美关系,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毛一直到晚年都没有迈过“坎”,包括世界革命与革命外交。毛很现实,但意识形态又迈不过,所以才会逢人就说,党是管党的、国家是管国家的。

提问二:朝鲜作为一个政治行为体,它的安全感来源是什么?

沈志华:我看了历史材料后有一个感受,朝鲜一直觉得不安全,是因为它在地缘政治上刚好夹在众多大国间,包括日本、中国、俄罗斯,且日本背后还有美国,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其实朝鲜半岛本来会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因为周遭都是大国,中间夹一个小国,谁会在意?结果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反而成了两个冲突不停的板块之一,另一个则是中东。

所以整体来说,朝鲜的不安全其实是内部引发的,接下来半岛又长期处于热火之中,所以就产生了不安全感。而对朝鲜来说,它的安全需要依赖大国,本来是靠中苏同盟,双方联合帮助朝鲜,中苏分裂后其实双方也分别帮助它,所以朝鲜没有不安全感;但中苏分别跟韩国建交后,这种不安全感就暴露出来,朝鲜觉得大国都不可靠,所以认为一定要自己要有核武器。

至于朝鲜为何想跟美国建交?其实就是想得到美国的承认,并且利用中美俄之间矛盾。因为朝鲜要生存、要安全,只有大国之间打起来,它才能生存。我研究中苏朝三角关系,就得出这个结论:大国一致的时候,朝鲜就是个受气包;只有大国分裂,朝鲜才能得意洋洋、两边受益。这就是朝鲜的地缘环境、地理位置造成的。

11月29日,台湾大学胡佛东亚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举办“中美关系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转型”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主讲,台湾大学国家发展所教授、欧盟莫内讲座叶国俊主持,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长郭铭杰与谈。(刘燕婷摄)

提问三:从历史上来看,朝鲜似乎是中国的无底洞,例如万历朝鲜战争就是拖垮明朝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诸多中国将领死亡,以及后续的财政问题,其实都从这场战争埋下种子;之后到了朝鲜战争,中国的抗美援朝也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为何中国会这么在意朝鲜,甚至还要照顾朝鲜的感受,朝鲜只是中国的小弟,中国为何要在意小弟的看法,甚至限制自己的行为?就算中国需要维持天下体系,其实也没有必要对小弟言听计从?

沈志华:客观的讲,为何中国对朝鲜的政策总是瞻前顾后、老是要照顾朝鲜的感受?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毛泽东创造的“中朝友谊”,其实是有古代的宗藩关系意识,也就是大哥照顾小弟是自然的,我保护你才能体现出大哥的地位,就像以前中央王朝与藩属的朝贡关系,也是给出去的多,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地位。

其实毛泽东有这个观念。我看他跟金日成打交道,为何要把志愿军撤回来,这跟西方所有殖民者、包括俄罗斯的做法都不一样,别人的作法都是我要控制你所以必须驻军,但中国的做法相反,是我要控制你,就必须把军队撤出、给你充分自由,你才能相信我。这就是传统中央王朝的宗藩观念。

而这种关系又能跟当时的地缘政治结合起来,毛泽东时代中国一天到晚备战,其实苏联一开始也是这样,包括斯大林(Joseph Stalin,又译斯大林、史达林)、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等人都是,因为他们的外交目标就是推翻现行国际秩序,所以也时刻受到现行国际秩序的威胁。毛时代是每天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搞三线建设,一天到晚发展重工业,这是社会主义体制经济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首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首先就是发展军火工业,关键就是准备打仗,但为什么准备打仗,因为总觉得别人要进攻自己。

而在这种观念下,朝鲜半岛就被当作中国的挡箭牌、安全缓冲带。毛泽东在1960年代就说了好几次,将来美国要打中国,是走朝鲜这条道,还是越南这条路,还是中间突破(也就是台湾反攻大陆)。邓时代也是一样。邓自己就说过,为什么要让朝鲜先跟美国建交,中国才能跟韩国建交,因为朝鲜毕竟是个战略问题,我们不能直接面对美日韩同盟,所以必须要有朝鲜挡著。但实际上现在还有这个问题吗?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科技发展,朝鲜还能当挡箭牌吗?能挡什么箭?现在导弹这么发达,朝鲜挡不住。

而“中朝友谊”这个传统,中国报纸宣传了60年,每年中国纪念朝鲜战争都会发表社论,所有主题都是中朝“鲜血凝成的友谊”,但在70周年那次后,这个口号就没了。历史是有惯性的,对决策者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但现实发生这么多事情,以朝鲜战争70周年时中国不再把“中朝友谊”当成宣传主题来看,一方面当然中美对抗的重要性上升了,但另一方面,中国也确实越来越不把朝鲜议题当成宣传主题,这个我觉得上层是有认识的。

图为韩国民众在电视上观看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6月20日在韩国首尔火车站握手的画面。(Getty Images)

提问四:二战结束以后,中共如何在东北跟朝鲜互动?

沈志华:其实关于东北战争期间的互动,朝鲜宣传说得太过分。我看了朝鲜的宣传材料,第一是说坚持南满根据地是金日成的建议;第二是说金日成派了几万朝鲜男儿志愿军加入东北野战军,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全中国,也就是说中国解放是朝鲜帮忙的。

其实东北战役主要还是中苏关系。苏联不希望国民党势力进入东北,所以一开始就在阻拦,希望把要地都留给解放军,但是苏联做的其实也很有限,因为他不愿意让美国获得“苏联在背后支持中共的证据”,所以苏联有没有给中共武器?有,但都是日本人的武器,所以看解放军装备中,其实没有苏联武器,因为这会成为证据,他怎么给?

那么朝鲜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有,但是很少。关键在于,当时苏联还没有把政权交给金日成,苏军是1948年底撤退,当时辽沈战役其实已经打完了,所以当时支持中共打东北战役的,就是苏联;金日成个人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当年中共东北局非常困难的时候,周保中让人去朝鲜见金日成,协商一些事宜。但那也是通过苏联来跟金日成打交道,当时金日成自己并没有什么权力,他自己也不敢乱做决定。

而从军事角度来讲,朝鲜对中共解放东北的最大帮助,就是开放中朝边界。边界一开,中共就能利用朝鲜的铁路调兵、调机;第二就是中共没有任何后勤负担了,毕竟机关、仓库、幼儿园、卫生所全都迁到朝鲜;第三就是打不过就往朝鲜跑,国民党不敢追。不过开放边境是谁的决定?是苏联,跟朝鲜也没有关系,因为当时中朝边境都是苏联军人,整整六个大队。

另外所谓4万多朝鲜人加入解放战争,确实有4万多朝鲜人,但他们主要也不是从朝鲜过去的,而是东北本地的朝鲜族人加上很少的朝鲜人。原来朝鲜到中国的革命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东北,也就是金日成这群人,后来去了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再从哈巴罗夫斯克回朝鲜,就构成了朝鲜劳动党的满洲派,或者叫游击队派。

还有一波人是在关内,关内这帮人则是直接受中共领导,包括在中共中央、八路军、新四军工作,这批人到日本投降的时候,朱德就下了全部回国的命令。我到延安看过照片,400多人照了一张集体合照,也就是集中到延安以后徒步回朝鲜,结果1945年底到了丹东以后,苏联不允许他们入境,因为这些人都还带著武器。之前美苏已经有过协议,不论南北朝鲜,只要回国就不能有武装,当时南朝鲜也有类似案例:投降日军中有朝鲜人,这些人就被转给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再转给韩国临时政府,苏联就跟美国要求不能让这些人回去,那么国民党的回不去,共产党的当然也不行,但这些人已经到了丹东,要怎么办?

最后就是高层干部放下武器、以个人公民身份归国,就像李承晚当年也是先到了美国,再以个人公民身份归国参加竞选。而这些人回朝鲜后,就构成了朝鲜劳动党的延安派。但是400多人中的大部分人,中级以下的军官及战士还是无法回去,正好林彪部队进入东北招兵买马,这些人就加入了林彪部队,林彪就让他们去延边、牡丹江招兵买马,这样就组建了2个整编师,就是164师跟106师,从师长、政委到伙夫,全是朝鲜族人。这些人与其他零星的加在一起,约4万3千多人,后来到1949年的时候又回到朝鲜,大概是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