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石破茂都胜选 围堵中国的亚洲小北约要来了?
11月1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率领内阁总辞,参众两院也在同日举行全体特别会议、进行首相指名选举。
在众议院的首轮表决中,石破茂仅获221票支持,虽领先获151票的野田佳彦,却未赢得过半选票,因此需要进入二轮投票。之后,石破茂在二轮投票中同样获得221票,野田佳彦则获160票,另有84票无效,石破茂确定再任首相,避免了“最短命”的讽刺头衔。
随后石破茂公布新内阁成员名单,新一届内阁成员共计19人,其中有16人留任。替换的3人中,自民党的铃木馨祐接替在众议院选举中落选的牧原秀树,出任法务大臣;也是自民党的江藤拓接替在众议院选举中落选的小里泰弘,出任农林水产大臣;公明党的中野洋昌接替就任公明党党魁的齐藤铁夫,出任国土交通大臣。
而就在不久前,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再度胜选美国总统,两人同时上台的背景,让“亚洲小北约”的构想再获关注。
美日会不会筹组亚洲小北约
所谓“亚洲小北约”,一般是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等印太国家共组军事安全联盟,以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地区安全挑战,也是石破茂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所提的重要政见。但从目前的美日战略考量来看,“亚洲小北约”的筹组或许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的灵魂拷问,就是特朗普上任后的印太战略,究竟是推动还是限制亚洲小北约。
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外单边主义相当明显,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并未过多倚重多边安全框架,而是更倾向通过双边关系维系美国在印太的影响力。特朗普在执政期间多次要求盟友分担更多的防务支出,甚至威胁要减少在某些地区的驻军。这种倾向可能导致美国在推动“亚洲小北约”时变得更谨慎。
当然,特朗普的再当选会否导致美国的印太安全战略大幅调整,目前尚不明确,但他可能不会完全依赖一套固定的多边框架,而是更可能视情境选择合适的外交手段。毕竟“亚洲小北约”一旦形成,就意味美国需在地区安全中承担更多长期承诺。这对特朗普而说,或许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外交政策预期。因此可以预见,如果特朗普考虑建立“亚洲小北约”,他可能会更注重实际利益,并要求盟友承担更多责任。
另外,虽说特朗普对于多边机制态度谨慎,但他也在第一任期内确立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试图通过加强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来遏制中国崛起。Quad的合作框架虽然不具备正式的军事同盟性质,但在防务合作、情报共用和地区安全议题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因此特朗普上任后,也可能更重视以Quad为核心的区域安全合作,毕竟Quad性质相对灵活,并未明确承担军事集体防御义务,更加符合特朗普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向。而Quad的进一步深化合作,也可能为“亚洲小北约”的形成奠定基础;但如果特朗普不希望过多约束美国行动自由,那么Quad的合作就可能继续维持当前状态,而非真正演变为“亚洲小北约”。
再来是石破茂的外交政策本色。
确实,石破茂长期主张日本应在印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日本的防卫能力应该升级。他一方面重视日美同盟,认为美日关系是日本的安全基石,也注重多边框架,希望通过地区合作增强日本影响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因此,石破茂可能支持在日美同盟基础上,推进包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多边安全合作,以实现更灵活的防卫安排。
但石破茂的多边主义立场未必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完全契合。石破茂或许会推动与其他地区国家在非军事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供应链等领域的整合,而非单纯的军事同盟。虽然这是石破茂本人的竞选政见,但他也可能担心过于明确的“亚洲小北约”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尤其导致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石破茂在支持亚洲多边安全合作时,可能更倾向于不将其塑造成北约式的集体防御联盟。
毕竟从目前种种态势来看,石破茂的在对华政策还是相对务实,并且意识到中国作为邻国对日本经济和地区安全的潜在影响。尽管石破茂支持提升日本的防御能力,以应对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军事活动,但他也不希望中日关系陷入极度紧张,而是更倾向在增强日本安全同时,保持与中国的经济往来,避免过度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石破茂可能不会明确推动一个以遏制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同盟。而如果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全面制衡中国,石破茂可能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距离,以避免陷入中美对抗的漩涡。这种平衡政策将导致日本在“亚洲小北约”的角色更显复杂。
印太国家也愿意吗
接著就是印太其他国家的现实考量。
首先是韩国的两难立场。韩国作为美国在印太的重要盟友,历来在地区安全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但韩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其微妙立场:一方面,韩国面临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因此需要依赖美韩军事同盟;但另一方面,韩国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也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以免影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且有鉴于“大东亚共荣圈”的血腥过往,韩国对日本的军事崛起一直心怀警惕,若美日推动建立亚洲小北约,可能会降低韩国的安全合作积极性;若特朗普继续要求韩国分担更多防务费用,则可能加剧美韩同盟的紧张局势,从而影响韩国参与亚洲小北约的意愿。
再来是澳大利亚的支持与约束。从在印太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定位来看,澳大利亚可以说是美国的天然盟友,不仅对中国的安全威胁持强烈警惕态度,也在Quad机制中积极参与,是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的坚定支持者。若特朗普寻求在印太组建一个更具约束力的安全联盟,澳大利亚可能会表示支持。
但与日本、韩国类似,澳大利亚不希望因此完全排斥中国,毕竟中国是其最大的交易伙伴。因此,澳大利亚可能更希望“亚洲小北约”在具体形式上具备一定灵活性,即在防务合作中避免过于直接的对抗,以维护其对华经贸关系。整体来说,澳大利亚的支持有助增强联盟的凝聚力,但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也为该联盟带来一定约束。
接著是印度的战略自主需求。印度虽是“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员,却对加入固定军事同盟持保留态度。毕竟印度历来推行不结盟政策,即使在与中国爆发边境冲突时,也未明确表态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以Quad为例,印度虽倾向在Quad框架内与美日澳进行安全合作,但不愿意承担固定的军事义务。
归根结柢,印度并不愿被视作美国附庸,因此在安全合作上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现有水准,而非加入一个正式的军事同盟,如果“亚洲小北约”以军事围堵中国为主要目标,印度可能会持观望态度,以确保自身的战略自主性。这种保留立场将使“亚洲小北约”面临障碍,也暴露该联盟在实现长期稳定合作方面的难度。
最后就是倾向灵活外交的东盟国家(ASEAN)。众所周知,东盟长期对印太军事同盟抱有疑虑,因为他们的位置刚好就在中美竞争的前沿地带,所以东盟向来倾向保持平衡外交,以确保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如果“亚洲小北约”愿意采取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合作机制,东盟国家可能愿意参与非军事合作,但在军事合作方面保持谨慎;但如果“亚洲小北约”对东盟各国构成选边压力,则可能加剧后者的抵制与反感情绪。
整体来说,“亚洲小北约”的构想还是来自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随著中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崛起,美国与其印太盟友开始担心自己的国家安全与区域影响力。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这种担忧并不一定会转化为对“亚洲小北约”的支持,且不同国家面对中美竞争的立场差异,将让所谓“集体防御机制”成为烫手山芋。
归根结柢,“亚洲小北约”能不能组成,取决于其战略意图的灵活性。只是,灵活又没有强制军事义务的组织,还能称作“亚洲小北约”吗?与现今的Quad、AUKUS又有什么不同呢?这当然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