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与哲学:开启香港艺术教育的新一页
策划单位爱丽丝剧团以“诸子百家”为主题,希望透过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运用“教育剧场”和“教育戏剧”的模式,融入孔孟的儒家仁义、老庄的无为逍遥以及墨家、法家的治国刑法等多元思想,从而开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
戏剧是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哲学的关系也牢不可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记载,从索福克罗斯(Sophocles)、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等悲剧诗人开始,他们的剧作已经包含了不少思辨及批判等哲学的雏形;而后世的布莱希特,更是继承了马克思辩证哲学的意志,提出了“史诗剧场”(epic theatre)的概念,但是,把戏剧视为教育方法事实上没有太多先例。本地剧团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借鉴了不少外国经验,长期致力有关教育剧场的尝试,最近更推出了“教育剧场”的发展计划,以诸子百家结合剧场,让学生成为“小孔子”、“小庄子”。
“诸子百家教育剧场发展计划”在过去的11月5日举行了“亮灯”的启动仪式(练锦顺摄)
教育剧场:诸子百家都有得演?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款资助,爱丽丝剧场实验室策划及推行的“诸子百家教育剧场发展计划”在最近举行了启动仪式,是次计划更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全力支持。爱丽丝剧场实验室以“诸子百家”为主题,希望透过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运用“教育剧场”和“教育戏剧”的模式,融入孔孟的儒家仁义、老庄的无为逍遥以及墨家、法家的治国刑法等多元思想,从而开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
剧场及教学的主要文本囊括了《论语·八佾》、《孟子·公孙丑》《庄子·庖丁解牛》等经典篇章;而学生也会通过“入戏”和“角色扮演”等参与形式,代入根据这些经典改编的戏剧处境之中,通过戏剧表演的张力以及丰富多彩的神话与历史故事,达到寓学习于娱乐的教育成效。
从剧场出发的教育理念
为什么会想到以剧场和哲学融入教育?爱丽丝剧场实验室的行政总监陈瑞如指出,她在英国学习戏剧时深受“教育剧场”相关课程老师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也在教育剧场的学习中受益匪浅,所以她也矢志要在香港推行这套教育方法。
剧团的艺术总监陈恒辉先生, Andrew则表示受到布莱希特这位“剧场哲学家”的启发,希望用剧场教育的形式来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故而在毕业回到香港后联同在英国修读戏剧的同学陈瑞如创办了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在策划、排练公演剧目之余,他们也积极地与学校联系,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剧场的尝试。
对瑞如和Andrew来说,看到学生在戏剧课堂上尽情、投入地演出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资料图片)
教育剧场的重点:“郁手郁脚”、代入人物思想
中国文化的题材以西方剧场的形式重新包装,其实不是什么新闻。但“老子”、“孔子”,这些“旧东西”学生未必会感兴趣,故剧团的实验其实也有一定风险。在瑞如看起来,这些难题却似乎并非寸步难行,访谈中她就眉飞色舞地说“我们最喜欢向难度挑战了!”
诸子百家教育剧场计划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演教员”团队培育;在第二阶段里,剧团更会在试验学校中安排一系列工作坊、座谈会和造访演出,让学校范围的老师和家长亲身了解诸子百家教育剧场的具体内容,并邀请本地及英国的教育剧场学者作进一步交流,让剧界及教育界更理解“教育剧场”的成效,从而促进“教育剧场”的发展;第三阶段则将综合交流的成果将现有的做法进一步优化,并藉著计划的年报、专集及网络资源发布将“教育剧场”推广至更多学校及更广阔的层面,希望未来教育剧场能列入更多合作学校的课程范围以内,以至在参与学校每周一至两次的戏剧课程中,灌输学生子学时期百家争鸣的传统思想。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较为晦涩,不要说学生,连大人也必有兴趣。所以文本的诠释和重构就是显得极为重要。“新颖、生动、手郁脚郁”,常常出现在Andrew嘴边的这几个字是让哲学在剧场中活灵活现的关键,根据以前的剧场经验:“互动参与”、“让学生直接参与和角色代入”,才能赋予文本真正的教育意义。故有关中国哲学教育剧场的核心部分“艺团造访”,学生会在“演教员”(Actor/teacher)的引导下,即时以角色身分完成任务,他们有机会近距离与不同的戏剧人物会面,或与他们共商事宜,或为他们解决困难。从而让学生在戏剧的情境中学习,充分发挥“做中学”的体验旅程,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协作精神;表演之余,学生们其实也在学习该扮演人物的历史、思想。
Andrew笑说,也许未来的剧场上,这里有一群“小孔子”在说“之乎者也”、那里有一群“小庄子”在托著酒壶。“我们要从外国的经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相信诸子百家的教育剧场能承载我们这个梦想。”瑞如对计划、对重新演绎诸子百家们相当富有信心。
学生家长收效明显 惜土壤仍不足
剧场教育在香港始终鲜有前人经验,因此如何处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三方面的压力也是教育剧场施行的关键。学生和家长,看似最棘手的两点,却意外地没有成为阻力。瑞如认为,可能与在剧场教育的课堂环境有关。学生在剧场中更充分地参与授课内容,比如在“戏说《西游记》”的课堂里他们需要认真扮演孙悟空、铁扇公主等这些神话和历史人物,在“游戏”的艺术表演中全情投入,产生兴趣,反而更会在课余自发借阅相关书籍。
家长对此自然也非常欢迎──困难反而在于学校方面。现代社会的教育压力非常大,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学校还会额外要求学生修读兴趣及进修班。时间被高度压缩之下,教育剧场虽然收效明显,但说服学校给予教育剧场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仍是一大挑战。
其实这并非爱丽丝剧场实验室的“初试”,早在2002年他们已开始了第一期的教育剧场实验计划,曾在多间中小学上演了相关剧目《我爱新移民》。但教育剧场至今在香港的推行进度依旧非常缓慢,愿意参与的学校和剧团寥寥可数。两位负责人都表示,最需克服的困难是:如何要改变潜在参与者的思维,从而提升香港的剧场教育氛围。
二人还分享了到内地和台湾的交流经验:两地提到教育剧场的理念时,反而不怎么谈论发源地英国,而是对香港现有的实行成效赞许有加。这份收获或许也令他们的信心又大了不少,而且如果能在香港逐渐培养出戏剧教育的土壤,本地艺术教育的新一页或许能逐步翻开。
爱丽丝剧场实验室足本访谈:
小百科:
教育剧场产源于英国,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参与者透过剧场经验来进行“学习”,例如有关社会、历史及政治方面的议题。它不同于普通的戏剧表演,反之主动鼓励参与者透过角色扮演直接参与演出、从中获取知识,而不只是做一个普通的观众。 在参与人数方面,是以一个班级或某一团体做为演出对象,人数多在二十至四十人之间,并且由演教员(Actor/teacher)来带领活动,所谓演教员,从字面上就指出了带领者的两个身份与任务,这亦说明了这类剧场必须要艺术、娱乐与教育并重。至于在内容方面,多是从课程当中选择题材或选取其他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关于更多是次计划和教育剧场的详情,请参阅爱丽丝剧场实验室的网页:http://www.alicetheatre.com/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