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工艺︱细数历代篆刻名家 鸟虫篆刻印彰汉代遗风成艺坛风尚
近代最先对鸟虫篆有兴趣的人除了古文字学者外,恐怕就是篆刻家了。明清之间学者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印谱,大家看到的古印愈来愈多,因此也有不少人临摹古印,明代后期的汪关就是比较成功地把鸟虫篆融入石印之中,其时距离篆刻家“祖师爷”文彭不过数十年,所以可以说篆刻兴起不久,就有人以鸟虫篆入印。汪关所刻几个鸟虫篆非常成熟,虽然是鸟虫篆,但是布局稳重,而且明显从汉印里面取材,所以非常耐看。
作者:张锦发︱原图由作者提供,本文为作者鸟虫篆系列文章下篇。
汪关以后,鸟虫篆的发展一直停滞,直至相隔三百年,民国的篆刻家们开始在鸟虫篆上下功夫,使其大放异彩。这些名家中又首推方介堪,介堪是赵叔孺弟子,陈巨来同门,擅长汉玉印和鸟虫篆印风,其篆刻功力深厚。
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盛赞为“无一字无来历”,赵叔孺对其印学功底极为欣赏,曾语人:“可谈印者,唯介堪一人 ”。方介堪更为张大千刻印多枚,彼时有“张画方印 ”的美誉。
【延伸阅读:由虫书演变至兵器上殳书 “鸟虫篆”为何被误会为不祥书体?】
论方介堪的鸟虫篆,必须要讲一枚印“俏也不争春”。这枚印脱胎自“婕伃妾娋”,点画清朗,虽然盘旋屈曲,但不失法度,也比较容易看懂。从方介堪的印看来,他的鸟虫篆有两大特徴:看得明白、脱胎古印。看得明白是指方介堪的刻印布局工稳,鸟虫符号装饰得宜,稍加训练即可看得出是写什么字。脱胎古印就要看他刻给丁辅之的“丁辅之印”,这枚鸟虫篆明显就是取材汉代鸟虫篆玉印,气息高古,把它放在古玺之中怕是也不容易分出来。
方介堪以后以鸟虫篆闻名于世的当数韩天衡、吴子健二君。韩天衡是方介堪的学生,相对其老师,他在鸟虫篆的探索上走得更前,装饰性更强,擅长将龙首、鱼身融入笔画之中,点画多是幼而挺拔。吴子健则是陈巨来学生,走的是高古一路的鸟虫篆,笔画之间有断裂位,均是带给观者一种苍莽古朴的气息。
除此以外,不少名家都有涉猎鸟虫篆,如时下非常受欢迎的黄牧甫,便有两枚“若瑚私印”作鸟虫篆,广东代表邓尔雅也有枚鸟虫篆“万千之印”,所以整体来说,从清末开始,鸟虫篆在艺坛可谓大放异彩,俨然成为一种风尚。
【延伸阅读:中国考古百年│香港九十后古文字研究生 故纸堆学问“点石成金”】
(本文标题为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01哲学立场)
作者简介︱张锦发,树仁中文系、复旦古籍所硕士,经营独立文房,目前在进行青铜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