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合】穷得全国得一部手机 爱沙尼亚如何进化成科技巨人?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波罗的海三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可谓历尽沧桑。18世纪初,三国被俄罗斯帝国吞并,直至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三国才趁机独立。故事还未完结,三小国于二战期间遭到苏联占领。在共产铁幕下的逾半个世纪里,波罗的海人民前仆后继,争取自由,最终在1991年宣告独立,同年苏联亦正式瓦解。
这三个国家挣脱了高压政权的束缚,昂然踏着前路去。今天,他们分别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有的吐气扬眉,有的前路茫茫。毕竟,独立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前路该如何走,才是更大考验。
今年是它们独立100周年纪念,《香港01》记者访问了远赴爱沙尼亚追寻科技梦的香港80后、到香港寻找更多机遇的拉脱维亚青年,以及立陶宛“对岸共和国”外交部长,希望从他们的故事窥探三国的发展道路。
(此为《波罗的海独立百年》专题报道之一)

外卖机械人内置GPS、雷达和镜头,能自动导航及避开障碍物。(VCG)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细雪纷飞,为这个童话般的中世纪古城更添几分梦幻。古意盎然的石板路上,几个高大的爱沙尼亚人正在赶路。在他们脚边,一个外形宛如日式电饭煲的物体,正在移动以及在人群中穿插。途人都不以为然,继续各走各路。这个“电饭煲”其实是个外卖机械人,现在正要将热呼呼的意大利薄饼运送到客人家中。

古城和高科技,两个看似扯不上关系的元素碰撞在一起,感觉极之后现代,而塔林正正是这样有趣,一方面古迹处处皆是,另一方面,它是通讯软件Skype的故乡,亦是不少外国初创企业家实践梦想的地方。爱沙尼亚人本身也积极拥抱科技,小朋友七岁起学写电脑程式,市民凭着智能身份证,可在网上交税、配药、报读学校,甚至投票,可谓一卡通行。写支票?排队登记?到学校叩门?在爱沙尼亚,这些都是旧时代的产物。

阿诺笑言是一点缘分、一点厚脸皮再加上一点自虐倾向,令他来到这个陌生又寒冷的国度工作。(VCG)

  先天不足 后天努力

事实上,科技强国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强,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为势所迫。1991年,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独立之初,只是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基础建设薄弱,通讯更是封闭,全国只有一半人口有电话可用。当时爱沙尼亚跟外面世界的联系方式,就只有一部藏于外交部花园里的芬兰制手提电话。

芬兰与爱沙尼亚只有一海之隔,而且语言和文化相近,不过芬兰比爱沙尼亚先进和富庶得多。那时候,芬兰政府正在淘汰全国的拨轮电话,以音频电话取而代之。他们本想将这些属于1970年代的过气拨轮电话,免费赠送予爱沙尼亚,惟爱沙尼亚一口拒绝,理由是与其追赶别人已经享有的科技,倒不如进取一点,发展别人还未拥有的,这样大家才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爱沙尼亚干脆跳过了拨轮电话,直接建立自己的数码通讯系统。就正如该国一开始也没有土地登记,但他们跳过了纸上作业,直接建立电子登记系统。

“先天不足”亦令爱沙尼亚不得不后天加倍努力。该国天然资源缺乏,而且人口少,只有130万人,除了塔林外,其余地区人口分布广而疏落,要在每个小镇设立政府综合服务中心、警处抑或银行分行都不是易事,试问哪里来这么多人手呢?爱沙尼亚人于是想出个办法,就是以数码科技拉近地域距离。

爱沙尼亚人积极拥抱新科技,首都塔林经常会见到高科技设备。(VCG)

1997年,爱沙尼亚正式推出电子政府服务(e-government),从此绝大部分公共服务均可在网上办理,民众毋须亲身前往有关部门。2000年,政府宣布连线上网是国民的基本人权。一年后,爱沙尼亚为全国公民颁布电子身份证和两组密码,一组用于验证身份,另一组用于授权签署文件和付款。只要将身份证插入读卡器,便可使用由政府提供的逾千项电子服务,包括交税、办理证件,甚至投票。

此外,爱沙尼亚政府奉行的“仅此一次”原则,即是说所有个人资料输入第一次后,就会汇入国家资料库X-Road,毋须再输入第二次。假设你要申请政府资助,只需在网站按下“申请”,然后插卡、输入密码,即可授权该部门从X-Road索取你已输入过的工作、家庭状况、入息、借贷等资料。

记者问阿诺生活上有什么因此而便利了,他说:“爱沙尼亚实行医药分家。看完医生后,病人要到药房取药。只要将身份证递给他们,他们就能取得医生处方,过程中一句话也不用说。”又假设你正由救伤车送往医院治理,在你还未抵达医院之前,医生除了可在系统上得知你现在的情况,也可查阅你的病历,以便预先为你安排最适切的治疗。

说到交税更是方便。“香港人报税要在表格上填填填,然后又深怕寄失。在爱沙尼亚,出粮时人工已扣除了须缴的税额。所谓的交税,只不过是用身份证登入税务局网站,看清楚自己须交多少税,然后按OK,三两下手势便完成。”阿诺又说,作为一个完全不懂得爱沙尼亚语和俄语的外国人,在塔林的两年里都未有遇上生活难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网上处理,但他笑言坏处就是没有动力去学习爱沙尼亚语。

爱沙尼亚人只要将身份证插入读卡器,便可使用由政府提供的逾千项电子服务,包括交税、办理证件,甚至投票。(爱沙尼亚政府网页)

  人均GDP 势排欧洲第二

作为一个数码科技强国,爱沙尼亚当然很注重培养科技人才。2012年,该国实行“程式老虎”计划(ProgeTiiger),小朋友从七岁开始学习制作网页,及后进阶至Python或JavaScript等程式语言。

2014年,爱沙尼亚“再下一城”,推出电子居民身份证(e-Residency),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电子公民制度的国家。任何人只要愿意花10分钟和100欧元,就可以成为该国电子居民,阿诺就是其中一位:“电子居民身份证和当地人的身份证基本是一样的,除了电子居民没有居留权和投票权外。有了这项计划,外国人即使没到过爱沙尼亚,也可在当地开设公司和银行户口,有助吸引外资和科技人才。”

到目前为止,爱沙尼亚拥有逾33,000名电子居民,由他们创立的公司多达5,000多间。2017年,爱沙尼亚人均GDP达17,786美元,冠绝波罗的海。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更估计,到2050年,爱沙尼亚将成为全欧洲人均GDP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并在全球排行第五位。“以前爱沙尼亚除了树木,什么资源也没有。我听过当地人说:‘我们国家很小,人口只有130万,不往外闯便活不下去。’或许他们并非野心大,只是现实是这样。”

为了生存,小小爱沙尼亚由一无所有,变成了今天的资讯科技巨人,傲视东欧。回望过去100年屡被占领的日子,现在似乎是爱沙尼亚最美好的时光。

爱沙尼亚很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小朋友从七岁开始便学习制作网页。(VCG)

上文节录自第10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2日)《波罗的海独立百年》。

【波罗的海独立百年】系列: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