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合】凡杀不死我的 必使我更强 那场改变爱沙尼亚的网战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爱沙尼亚是科技强国,它不但是通讯软件Skype的故乡,亦是不少外国初创企业家实践梦想的地方。爱沙尼亚人本身也积极拥抱科技,小朋友七岁起学写电脑程式,市民可在网上交税、配药、报读学校,甚至投票。爱沙尼亚发展数码科技的道路,看似一帆风顺,中途其实经历了一场“大灾难”。这场灾难没有摧毁爱沙尼亚,反而成就了它。(此为《波罗的海独立百年》专题报道之二)

 “战火”洗礼 历劫重生

2007年4月27日,爱沙尼亚遭到大规模网络袭击,总统府、国会、各政府部门和政党的网站相继瘫痪。全国六大新闻机构中,有三间的网站同样遭到攻击,令新闻工作者无法公布最新消息。与此同时,多个电讯商和银行的网站亦不能幸免。民众无法从自动柜员机提款,当然亦不能使用网上理财。是次网络袭击持续了足足三星期,不少专家认为攻击规模和周密程度,并非普通黑客组织能够做到,相信是有国家在幕后发力。外界普遍将该次事件称为史上第一场国家之间的网络战争(Web War I)。

爱沙尼亚到底开罪了哪个国家?外界普遍把矛头指向俄罗斯或亲俄份子。事缘,在网络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爱沙尼亚无视俄罗斯的反对,坚决拆除位于塔林市中心的苏军纪念碑“青铜战士”,激起国内俄裔人强烈不满,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最终演变成流血冲突。谁知,当市内逐步恢复平静的时候,一场没有硝烟、却更激烈的战争悄然开始。爱沙尼亚有58%网站“中招”,一些网站的首页更被换上俄罗斯的宣传口号和伪造的道歉声明。爱沙尼亚政府直指事件是俄方所为,但克里姆林宫极力否认。

骚乱中,有俄裔示威者趁机掳掠商店。(网上图片)

教人意想不到的是,经历了这场另类WWI后,爱沙尼亚不但未有被吓退,反而更有决心发展数码科技。“每个国家都需要经历一场网络战争。”曾经担任爱沙尼亚资讯首长科特卡(Taavi Kotka)乐观看待这场网络攻击:“只要经历过、成功跨越了,以后就不再恐惧。就像停电一样,没错!是很不方便的,但过后你便会知道该如何应对。”科特卡说,如今战争的意思不同了。“我们有一个侵略性很强的邻居,而且是由一个疯子管治的,因此我们必须确保人民的数码连续性(digital continuity)。”

“战争”过后,爱沙尼亚着手加强其网络防御能力,包括成立网络防御联盟,集合公众和专家的力量,以应对未来的网络威胁,还透过北约推动国际层面的网络安全合作。时至今日,爱沙尼亚政府仍强调俄罗斯是威胁,不论在军事还是数码层面都加以防备。

爱沙尼亚去年与卢森堡签订协议,将于该国设立全球首座数据大使馆,用来备份国家重要资料。(爱沙尼亚政府网站图片)

 超越地域 建电子国度

除此之外,爱沙尼亚还于卢森堡设立全球首座数据大使馆,用来备份国家重要资料,包括国民身份、土地记录、商业登记、税务、法律以及人口普查资料等。理论上,无论爱沙尼亚的国土是否完整,这座虚拟大使馆都能够确保国家正常运作。只要有网络,政府官员便可以办公,亦即是说爱沙尼亚可以超越地域限制,存在于世上任何一个地方。

2014年,爱沙尼亚更推出电子居民身份证(e-Residency),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电子公民制度的国家。任何人只要愿意花10分钟和100欧元,就可以成为该国电子居民,香港80后青年吴冠诺(图)就是其中一位,他说:“电子居民身份证和当地人的身份证基本是一样的,除了电子居民没有居留权和投票权外。有了这项计划,外国人即使没到过爱沙尼亚,也可在当地开设公司和银行户口,有助吸引外资和科技人才。”

到目前为止,爱沙尼亚拥有逾33,000名电子居民,由他们创立的公司多达5,000多间。2017年,爱沙尼亚人均GDP达17,786美元,冠绝波罗的海。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更估计,到2050年,爱沙尼亚将成为全欧洲人均GDP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卢森堡,并在全球排行第五位。

20多年前,这个波罗的海小国无惧强权,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成功争取独立成国。这个小国同样不怕网络攻击,相反义无反顾地发展数码科技,最终变成今天的资讯科技巨人,傲视东欧。

上文节录自第10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2日)《波罗的海独立百年》。

【波罗的海独立百年】系列: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