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合】连系爱沙尼亚和芬兰的 竟是汤圆、酒和卡拉OK?
波罗的海三国中,爱沙尼亚的面积最小,占45,227平方公里,大约是香港的16倍。但在这小小的国家,却有两个泾渭分明的族群:爱沙尼亚裔人和俄罗斯裔人。在首都塔林,爱沙尼亚人在餐厅吃着地道美食烟熏芝士汤;
在不远处就有一间酒吧,里面你不会听到爱沙尼亚语。那里是俄罗斯人的聚脚点,他们喜欢闲时相约三五知己,畅饮一番。这两个族群如此接近,却又如此各不相干,背后其实隐藏着无数历史伤痕。
(此为《波罗的海独立百年》专题报道之三)
两个族群 形同陌路
“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两个族群之间鲜有交集。仇视就说不上,至少不比中港矛盾严重吧。”这是香港80后青年吴冠诺(阿诺)在塔林生活两年所得的观察,他还说因为一开始便进了爱沙尼亚公司,“开咗个头”就只能结识到爱沙尼亚人,“除了教车师傅是俄裔人外,根本结识不到俄裔朋友。”
阿诺唯一一次接触到一班俄裔人,是参观一间由俄罗斯人开设的游戏公司。他说该公司规模不小,有200多名员工,全公司上下都说俄语。“我很惊讶,一间在爱沙尼亚颇为成功的企业,竟然说俄语,里面完全听不到一句爱沙尼亚语,连茶水间的告示牌亦是用俄语写成的。”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国家,现时住了33万俄裔人,占总人口的25%。第三大城市纳尔瓦(Narva)更有九成居民是俄裔人,当中年老的一辈是于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时期,被国家安排到这儿落地生根,目的是要“沟淡”当地人口。时至今日,部分俄裔人仍坚持只讲俄语、看俄罗斯的电视节目和新闻。
阿诺曾经向爱沙尼亚朋友了解爱沙尼亚人对俄罗斯的看法:“年轻的一辈意识到俄罗斯的存在,知道它在附近蠢蠢欲动。”不过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并非每个爱沙尼亚人都“逢俄必反”,俄裔人也不一定是政权的棋子。阿诺说:“我的爱沙尼亚朋友在当兵时认识了一位俄裔人。这位俄裔年轻人非常喜欢爱沙尼亚,还曾经因为出言坦护爱沙尼亚,被自己的‘同乡’杯葛。”
爱沙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为抗衡俄罗斯的威胁和牵制,积极结交国际盟友,2004年加入北约及欧盟,2007年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2011年加入欧元区,一直走亲西方路线。另一方面,爱沙尼亚又从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汲取民主制度、自由经济等多方面的经验,令它成为波罗的海三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时至今日,爱沙尼亚人已对“波罗的海”这个集体身份没太大感觉,反而认为自己是北欧人。
“犹记得两年前初来报到,爱沙尼亚给我这个新移民一本‘迎新小册子’,里面简单介绍了这个国家。我最有印象的是爱沙尼亚形容自己为北欧国家。”阿诺忆述道。
早年,爱沙尼亚国内就曾经掀起更换国旗的讨论,支持者认为爱沙尼亚作为北欧国家,理应换上其他北欧国家以至自治领地都拥有的北欧十字旗(Nordic Cross)。强调北欧身份除了因为“北欧”这个品牌令人趋之若鹜,另一个目的是要与俄罗斯撇清关系,以防俄罗斯日后以“俄爱一家亲”为名,吞并爱沙尼亚。
亲近芬兰 拒做芬兰
爱沙尼亚东接俄罗斯,南邻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濒芬兰湾。但要数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一海之隔的芬兰。这是因为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同属乌拉尔语系,即使不学对方的语言也基本听得明白。文化和地域相近促进了两地人民的往来。阿诺说:“在塔林乘搭渡轮前往赫尔辛基,有如香港过澳门般方便,有时我到赫尔辛基工作或旅游,都会顺手买些亚洲食品回来,因为塔林始终较少华人,像汤圆这类食物,就只能在赫尔辛基才买得到。”
那么爱沙尼亚人也会“过大海”,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吗?阿诺说这个情况较为少见,反而是芬兰人看准爱沙尼亚物价低,经常南来买酒和唱卡拉OK,“就好似早些年,香港人也会上罗湖消费。”
除了购物,现时爱沙尼亚有逾十万人在芬兰工作,他们多数从事建造业。近年,两国更打算在芬兰海峡建造一条海底铁路,加强塔林和赫尔辛基两座首都的连系。“相反,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以及立陶宛似乎愈走愈远。虽然三个国家都曾被苏联占领,后来三国人民手牵手,形成逾600公里长的人链,争取独立。不过撇除这些历史,爱沙尼亚跟另外两个国家并没有太多共通之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爱沙尼亚人宁愿北上芬兰工作,也不选择南下拉脱维亚打工,除了是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身份认同。
不过尽管爱沙尼亚人非常热中于与芬兰加强联系,却不喜欢别人说他们是芬兰人,毕竟爱沙尼亚是个独立国家,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竞争优势,因此不希望外界将他们和芬兰人混为一谈。“他们希望学习芬兰的成功之道,但绝对不是要成为另一个芬兰。爱沙尼亚人会以自己的国家为荣。”阿诺说。
上文节录自第10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2日)《波罗的海独立百年》。
【波罗的海独立百年】系列: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