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马】从运动科学解构:人人可跑马拉松?

撰文: 李思咏
出版:更新:
从运动科学角度解构,微丝血管、最大摄氧量和肌肉记忆会随着训练自动调节到“马拉松mode”。

时近渣打马拉松,跑的当然热血,不跑的大抵会说“咁辛苦咪搞我”、“我一定跑唔到”、“冇可能”。香港大学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陈国璋博士(Anson)说,只要循序渐进适当训练,我们的肌肉、微丝血管和心肺功能,在生理压力下自然渐渐调整到“马拉松mode”;所以,马拉松这回事,从运动科学角度看,其实没有不可能。

生理压力助血管生长 增血红蛋白运氧

1. 长跑训练带来生理压力(physiological stress),身体会慢慢调整适应运动强度。
2. 运动加速微丝血管生长,有更多“道路”为肌肉带来氧气,提供能量。
3. 研究指,20周长跑训练,身体的最大摄氧量将提升16%。
4. 肌肉也有记忆,要靠长课令身体有能力完成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路程。

惟即使肌肉里的微丝血管生长,我们没吸入更多氧气也徒然。最大摄氧量(VO2 max )是厘定心肺系统水平的条件之一,正常男士为50至55 ml/kg/min(每分钟每公斤体重用多少毫升氧气),正常女士则为40 ml/kg/min;不必担心自己没有足够VO2 max应付训练,“根据研究,经过20周长跑训练,心肺肌肉强化了,VO2 max会增加16%,配合新增的微丝血管,有助加快输送氧分予肌肉”。从“唔跑到跑”的过程,即使一课3至5公里的训练,已能提升初学者的VO2 max;但身体适应后,便要靠介乎有氧与无氧的“次强度”(sub-maximal) 训练,譬如强度达心率75%至85%((220-静止心率)所需百分比+静止心率)的均速跑是不错方法。

长课令身体“记住”跑步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