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官媒:刚需群体易受调控政策误伤 需保障其买楼需求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内地楼市正进入双向调控模式,以稳定市场价格。国务院主办《经济日报》今日(22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刚需群体在现实中容易受到“误伤”,对于刚需群体的真实买楼需求,调控政策还要更加“友好”,渠道应进一步拓宽。保障刚需群体的买楼需求,有利于释放市场增量,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评论文章指,同为买楼群体,炒楼人士和刚需群体的诉求有本质区别。炒楼人士通过购买房产实现增值获利,旨在放大房子的投资功能;刚需群体买楼则是为了满足自住需求,利用的是房子的居住功能。中央强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就是让房子回归居住本质。从这个角度看,打击炒楼人士是楼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的发力点。

国务院主办《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对于刚需群体的真实买楼需求,调控政策还要更加“友好”,渠道应进一步拓宽。(新华社)

梳理各地调控举措不难发现,楼市正进入双向调控模式。一些城市为了防止楼价过快上涨,不断给楼市“打补丁”,及时出台形式多样的调控政策。与此同时,岳阳、惠州、唐山等多地相继发布楼市“限跌令”,就楼价过快下跌出台指导性意见。精细化的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投机性需求,净化了房地产市场,客观上也为刚需群体买楼创造了有利条件。

评论文章续指,对于刚需群体的真实买楼需求,调控政策还要更加“友好”,渠道应进一步拓宽。调查显示,现在大城市里有不少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楼居住,这一群体有著强烈的买楼需求,却大多处于事业上升期,经济条件还不够坚实,保障他们的买楼需求,有利于释放市场增量,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文章最后指,细分炒楼人士和刚需人群,对于优化调控政策有著积极的意义。由于炒楼人士具备相当的变通能力及资本融通实力,刚需群体在现实中容易受到“误伤”。今后,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调控范围内买楼人群作出区分,并探索在持有环节做做文章,对调控政策在不同群体中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更充分更精准的预判,尽最大能力防止“误伤”刚需群体。

据早前报道,内地多个城市推出二手楼指导价措施以压抑楼价,银行一般会以指导价作为贷款评估基础,这意味买家可获的贷款额减少,需付更大份额的首付。然而,二手楼指导价不仅会打击利用信贷资金炒楼的人,一般有实际住屋需求的市民也连带受影响。

《南方都市报》早前报道指,广州一名市民今年4月买了一个二手单位,但银行回复要到10月份才能放贷。该市民表示:“现在二手房指导价是降低了,但业主不会按这个价卖房啊!如果银行贷款参考指导价,必然会导致首付(首付)提高,刚需更加买不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