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养生】秋季令人易倦、渴睡? 中医解释“秋乏”成因
踏入秋天,外面凉风阵阵,令人感到惬意,同时亦十分眼困。此时,你是否只想窝在被窝里,呼呼大睡直到日上三竿,完全不想起床?原来这不一定是懒惰,而是可能源于“秋乏”的影响!
潘健燊中医师表示,“秋乏”是指立秋后身体有一种不能言喻的疲倦感,这可能就是令大家早上不愿起床,或日间经常想睡觉的真正原因。
天气与身体状况密不可分
天气转冷的确使人感到困倦,然而,从中医角度看,这并非只有“天气转冷”的原因能解释,季节往往与身体内部机能息息相关!潘医师解释:“立秋之后,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舒畅,大家的汗出随之减少,体内的水盐代谢恢复平衡,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功能的负担亦会减轻。”与此同时,这亦是“秋乏”出现的时机。
为什么秋天特别疲倦?
潘医师称,因为立秋后,于夏天累积的暑湿之气未被秋气完全驱散。夏季残留的暑湿之邪最易伤脾,中医一般称之为“暑湿困脾”。他阐释,由于脾主管肌肉四肢,当暑湿困脾时,身体会容易感到疲乏,甚至无胃口、腹胀及泄泻。
另外,由于秋气主燥 ,燥热之邪会耗气,“气虚”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体倦、少气懒言等症状,即是中医所称的“秋乏”。
脾气虚的体质易有“秋乏”
不是人人身上也能体现“秋乏”,但潘医师表示,属脾气虚体质(此体质的人大多为胃口差、饱腹后容易胃胀、面色缺乏光泽、大便烂、容易“肚疴”)、或肠胃炎刚康复、脾胃之气较虚弱的人士较容易出现“秋乏”情况。
相关文章:
【个人体质】不只寒底、热底? 一文看清中医分办的9大体质
击退疲乏感的妙法
秋冬时节,相信大家都想足不出户,在床上渡过每个时刻。不过,为了生活,必须寻求对抗疲惫的方法,潘医师则提出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穴位按摩的方法减退及预防疲乏。
按图快速了解预防及击退“秋乏”的提示:
生活方面:“多睡一小时”、“午睡”
潘医师建议调节生活节奏和小细节,“秋天天地之气开始收敛,所以人体亦要相应配合,故睡眠宜早睡早起,比平日多睡一小时,以符合‘养收之道’;此外,适当的午睡亦有利消除疲乏感觉,但午睡时间不适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佳,而最佳的午睡时段为中午11时至下午1时,能够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
饮食方面:多吃补气、滋润的食物
在饮食方面,秋天经常感眼困、“钓鱼”跟秋气燥有密切关系,可适量地吃多点补气、滋润的食物,例如菊花、蜂蜜、雪耳、玉竹、沙参、芝麻、秋葵及螺头;反之,他劝喻大家要少吃辛辣食物,以防伤人体阴分(滋润身体的物质),令燥邪更加容易“发威”,加剧疲乏感。
按摩穴位:印堂穴、太阳穴、百会穴、中脘穴
其实除了生活习惯、饮食,潘医师更建议可以利用按摩四个穴位,击退“秋乏”的疲劳感。
穴位一:印堂穴
定位方法:在额部,于两眉头之中间
按摩作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穴位二:太阳穴
定位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按摩作用:能够提神及纾缓疲倦所引致的头痛、眩晕及眼花
穴位三:百会穴
定位方法: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或后际正中直上七寸
按摩作用:此穴是手足三阳、督脉及足厥阴众多经脉之交会处,能够醒神开窍,升提人体的阳气,纾缓疲劳
穴位四:中脘穴
定位方法: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四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按摩作用:对于缓解暑湿造成的腹胀、反胃、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秋天还使人情绪低落
秋天正是落红的季节,情绪难免会随之变得低落。其实在中医角度上,秋天不止影响脾,情绪亦会受波动。潘医师指因为气候转凉,除了落叶,动物没有夏天般热情奔放,人也会较容易出现抑郁悲观的情绪。他提醒大家应多留意自己的情绪状况,适当控制情绪,避免过分伤感,并建议大家到户外进行活动、散心和行山,舒展气机。
相关文章:【护肤】阴虚体质易干燥甩皮口干 加强滋润减少干燥5大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