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比传统辅导温和有效 从画作进入孩子内心世界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可以透过学画画训练专注力,但其实画画、艺术还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让家长了解更多他们的内心世界。艺术家Canace指,透过不同艺术媒介,可以比传统辅导更容易了解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及家庭背景。当找到孩子的问题后,辅导者跟家长会互相配合,便可慢慢协助孩子作出改善。摄影:郑子峰

Canace毕业于香港艺术学院,主修绘画及混合媒体。她擅长绘画分析及表达式艺术,融合艺术媒介与mindfulness 概念。

表达艺术更胜语言

Canace指传统的辅导过程中,受助人要回答各种问题,角色被动。语言上的缺点又会阻碍辅导进度,“如果你想表达一个意思,但你用的字眼或语气不恰当,很多时都会伤害到对方。”有受助人本身有言语表达问题,或者因为情绪而拒绝表达自己。

但透过不用艺术媒介,辅导者和受助人不需要透过说话便可以沟通,“我们可根据受助人的画作或者其他即时反应了解他。例如提及焦虑,他会做出躲在桌下的动作,透露其安全感的强弱。”而艺术倾向於潜意识方面,可投射出我们平时意识不到或者会伪装、隐藏的资讯,“因为你不会觉得艺术有攻击性,可自由选择画什么、用什么工具画,自然地呈现当刻的你。”这令人放下戒心,双方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关系。

另外由于艺术可重新开发右脑的功能,透过受助人的五感提升自己的表达,Canace指这适用于绝大部分有需要的人,例如精神病患、特殊教育需要(SEN)、有压力情绪焦虑的人,甚至有认知障碍的长者。

不用说明是“辅导” 放下成见了解小孩

在Canace的教室中,小孩不知道自己是在接受“辅导”的。“一来想尊重小朋友,不想他们觉得自己有病;二来我们的设定不是一个传统的辅导室,不用说明这事他们就更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问题。”至于跟小孩沟通的技巧,Canace就指自己会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不想他们觉得我是老师,有人评核他们的表现,这样只会变回传统的辅导。”

+4

透过一些画作上的视觉元素,例如行为、表情、笔触、力度、重复性等,我们可以分析小孩的状况。但当刻他在想什么、当中有什么含意,是我们看不见的。因此完成画作后,Canace会跟他们聊天了解当中的故事。不过成年人经常会投入主观意见,例如看到黄色圆形物体,便觉得是太阳或者月亮,但小孩未必想表达这个意思。Canace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我不会问‘是不是太阳?’,这样他会因为想得到我的认同,而顺著答‘是’,而这并非他最自然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会是问‘这是什么?’。”

以下是Canace遇到的5个个案:

1. 缺乏自信的小孩

主题:如果你有一把会飞的扫帚,你想去哪?(5岁)

当主题需要小孩画自己,例如主题中有“你”字,但他没有把自己画出来,这表示小朋友缺乏自信。即使他会画,都会令其形象模糊。例如这幅画中大楼和飞机都有很多窗,暗示有很多人的踪影,但画中没有小孩自己。要在画中寻回小孩的踪影,就要看看当中比例最大的生物,例如画中的黑色猫。其没有五官、黑色,就是他对自己的印象。

旁边的星星也表示他很“怕闷”,想大家都看到他、陪伴他。这些孩子通常要藉著群体生活、朋友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很难独自生活。如果你分配工作给他,他会经常说自己做不到或者拒绝。面对这些孩子,Canace会跟他们多做建立自我形象的训练。

2. 家人偏心

主题:如果你可以带一个人去一个地方,你会想去哪?(小一)

从画人的身体比例,可以看出画者对那个人的感觉。例如画大眼睛,代表倾向观察、好奇心大;画大嘴巴,代表在乎与人沟通、渴望得到别人聆听。

这位小孩有专注力失调(AD)倾向,习惯了某画法就会不断重复,很容易比较到画人物时的差别。这次她选择带弟弟上太空,把弟弟的身体比例画得比自己大,又刻意把他用线条框起,线条较粗,表示弟弟在家中的地位很高。弟弟的手比她大,控制权较大,得到更多。而实际情况是,家人都偏心于弟弟。另外她的AD也成为了借口,每次她做错事家人都会赖在AD上。

Canace发现她现时有服食精神科药物,但情况愈来愈严重,说话不停重复,又会有不停前后走路的紧张行为。她只好继续观察这位小孩的情况。

3. 过份受保护的小孩

主题:镜面画像(例如扑克牌)(4岁)

画中分开左右两个世界,左边是有太阳、空气较好,很惬意;右边是每一天都下雨。虽然两个世界是贯通的,但小孩说他只可以留在左边美好的空间,否则一出去就是狂风暴雨。

这显示小孩的家人过份保护他。而Canace亦观察到小孩长期都戴口罩,不能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不能吃任何零食。父母经常跟这孩子说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坏东西,连在教室中妈妈也会指定小孩要坐一张最稳固的椅子。

4. 父母离异

主题:圣诞节想去哪儿?(5岁)

Canace近半年看不见这位小孩的爸爸来接他,提起家中的事小孩都不会讲。有一次问起爸爸,他就说:“妈妈说爸爸去了一个很长的旅行,暂时都不会回来。”他以前很喜欢画人,而且是到处游玩的。但现在就喜欢画战队或者超级英雄。问到为何喜欢超级英雄,他就指很想变身,“如果变身,世界就会好。变身后才是圣诞节,没有变身就是火山爆发”画中的蜘蛛侠是他自己,周围放蜘蛛网,看看可以捉到什么。而当中的两辆车,一辆是爸爸的,一辆是妈妈的。爸爸的走得快一点、开心一点;妈妈的车不开心,因为只得一个窗,又停滞不前,因为爸爸放了一个路障挡住妈妈前路。

Canace没有向家长求证,凭著这孩子的画作估计他的父母离异。

5. 情绪起伏大的孩子

正常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画到不同形状,又会先勾勒好形象才填色,但这个孩子倾向先一次过涂上不同颜色,再补上线条,代表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另外孩子画画的笔触也可以显示其情绪起伏。这孩子的笔触粗而有力,情绪会突然爆发,脾气不好。

孩子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他不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哥哥相对来说就脾气较好。为了要跟哥哥一样,他就要不断抑压自己。当他忍受不住就会爆发,发脾气至踢桌椅,甚至会打人。他要得到别人注意,而且要以他认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孩比成年人容易处理 问题多源于家庭

对Canace来说,小孩比成年人容易处理,“透过游戏、故事或者夸张的表情,他们就容易放下戒心。他们对情感很敏感,只要你用心对他,他会感觉得到。”

其实小孩的行为、情绪问题,根源多是来自父母。很多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适合孩子的个性,不过Canace明白要成年人接受新事物和自我批判是比较困难,她又不想过于介入别人的家庭,所以会专注跟孩子相处,先抒解他们的情绪。当家长看到孩子的改变,意识到自己都要作出改善时,她就更容易给予相关的建议。整个协助孩子处理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辅导,家长的配合相当重要。

下一篇:【艺术教育】孩子在父母前隐藏不快 家长:辅导令我更了解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