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来稿】剖析ADHD儿童征状及校内支援|教育心理学家廖坤怡
【编按:作者为童心苗儿童成长发展中心教育心理学家廖坤怡】
作为患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父母,在管教上面对不少压力。最近遇到一位小朋友今年七岁,就读小二。从小开始,妈妈已感觉到他比同年纪的小朋友更“精力旺盛”。在家里,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经常在家跑来跑去。妈妈经常收到学校的投诉,说他上堂发梦、经常擅自离位,更有老师说他喜欢在老师讲书时经常插咀。起初,妈妈以为他只是小孩顽皮,但随著时间过去,升上了小学后,小朋友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越来越严重。亦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与同学相处不来,老师很头痛。终于在今年,辗转安排下,被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有过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 (ADHD) 混合型。
小朋友被确诊后,父母又遇到另一些难题了。除了吃药,究竟他们应如何支援他?而在学校他又会得到怎样的支援呢?要解答这个问题,笔者先从ADHD的征状说起,继而讨论小孩接受评估的途径,以及不同的支援方法。
ADHD的征状及评估
基本上,ADHD可分为三类 -(1) 注意力散涣; (2) 活动量过多/容易冲动; 以及(3) 注意力散涣及活动量过多/容易冲动。因此,被确诊为ADHD的小朋友,可以只有专注力的问题,或只有过度活跃/容易冲动的问题,甚至有些人两样都有。
当孩子在幼稚园中、高班时,若出现以下某些征状, 家长便要开始留意:
(1) 专注力不足
经常像游魂似的,无法集中精神容易受不相干的外界事物分心对于需要较长时间专注的活动, 他们会感到十分困难, 例如看书每做一件事未做完, 很快又会把专注力放去新的活动没有记性, 经常遗留个人物件在学校经常听漏指示,不懂安排工作不留意细节,经常有不小心的错误
(2) 过度活跃/ 容易冲动
好像一个停不了的摩打一样, 一分钟也停不了很喜欢说话, 亦喜欢插咀喜爱爬台、攀爬上课时经常出位,不能安座椅上不喜欢等候很难安静地玩游戏
当小朋友持续出现以上其中六个征状超过半年或以上(无论在家里或学校),家长可将子女的情况告知学校,让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家作进一步评估及转介。此外,家长亦可透过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转介至精神科医生作诊断。
ADHD的治疗
ADHD的主要治疗是药物,透过服药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令他们更易集中精神及减低他们的活动量。然而,研究显示,药物结合行为治疗,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家长与学校的支援十分重要。
学校的支援
现时大部份本地的学校均有融合教育,协助ADHD学童在主流学校的学习需要。例如,官立及资助学校在教育局的资助及协助下,作有系统的支援。这包括在课室作适当的座位安排、调整老师的教学策略;在课后提供小组训练、提升ADHD学生的专注力、社交沟通技巧、情绪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若学生需要更进一步的支援,学校亦可与教育心理学家一同为学生制订个别学习计划,监察其进度以及定期检讨成效。
此外,学校亦可与教育心理学家商讨一些切合个别学生需要测考调适,例如安排一些较安静或近老师的座位、在考试中每隔一段时间作口头提醒余下时间、以及在较长的考试中段给予小休等等。不过家长须注意一点,各种调适并非划一地给予所有ADHD学生,而是在老师和教育心理学家商讨后,才给予最可行和适切的调适。
家庭支援
而在家中, 家长亦可以为子女安排一个较宁静的固定位置做功课,而这个位置最好尽量简洁整齐,让子女专心工作。此外,家长亦可协助子女整理自己的物件,例如把文件分类,放进不同的文件夹,及把物件放进收纳箱。而家长亦可与子女一同订立目标,编写时间表,协助子女能依时完成目标。
此外,一些学校以外的私人或非政府机构均有一些专为ADHD学童而设的小组训练,包括专注力、执行功能技巧、情绪管理、静观小组等等,家长们亦可考虑为子女报名。
更多文章:【妈妈唔易做】儿子以运动治疗取代ADHD药 妈妈:令他重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