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记者的台湾近身观察 揭开台独之谜与统一想像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2023年开年以来北京对台施以军事演训、统一协商并进压力,随着中美台海博弈与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等内外因素,台湾问题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展开新局,备受热议。新加坡资深记者李气虹近期在台湾出版新书《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台湾人政治认同的转变(1995-2008)》,以第三方视角剖析台湾社会统独认同变迁的内在脉络与外在牵引,为破解两岸难题提供难得的思想素材。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缘相近性,特别是在中美两强政治板块激荡之际,台湾问题始终是新加坡政学媒界精英看重的关键议题。比如现任总理李显龙曾提醒,台湾地区紧张局势急剧升级,新加坡要做好心理准备;现任副总理黄循财曾示警,中美可能在“梦游般”走向冲突;前外长杨荣文也曾语重心长地警告,切莫低估操作台湾议题的严重性,原因在于台湾对中国大陆来说高度敏感,可能引发北京的激烈反应。

在如上来自新加坡政要对台海现实情势的忧心忡忡之外,李气虹这部新书则带入更为深邃的历史视野,探讨人为塑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激烈碰撞,尤为侧重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两岸政策,如何导致今日两岸关系走向波涛汹涌。

新加坡资深记者李气虹在台湾出版新书《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台湾人政治认同的转变(1995-2008)》,解读台湾人政治认同转变的历史脉络。(张钧凯摄)

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工具性“台独”

《从“中国人”到“台湾人”》作者李气虹,现为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组副主任,并在大学课堂讲授两岸关系。李气虹拥有八年派驻台北、香港、广州的新闻采访经验,亦曾负笈台湾“中国研究”重镇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成为该所迄今唯一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所友,对两岸三地有着近身的第一手深刻观察。

该书改写自其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李气虹将研究和写作过程形容为长达八年的“思想长征”。经历了从“政治中国”向“文化中国”的关怀转折,其问题意识源自于李登辉就任台湾总统后,台湾“本土意识”从地下跃上台面,台湾本土知识精英兴起对“中国”和“中国人”认知的重估,“让一心要到台湾寻找‘文化中国’的我,第一次产生困惑”。两岸官方的政治拉扯,亦令李气虹“更能体会两岸要迈向和平统一的种种障碍和困难”。

纵观全书,有别于中国大陆学者对“台独”的定义与分类,李气虹根据其访谈与文献对比,从民族与国家建构的双重关系,将“台独”区分为“台独基本教义派”(建构“台湾民族”对抗中华民族)、“法理台独派”(建立“台湾共和国”、文化上不否定中华民族)、“实质台独派”(确立“中华民国”第二共和、特殊两国论、两岸统合论)等三种类型。

李气虹认为,李登辉的“台独”主张带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摇摆立场。(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李气虹运用德国经验的“分裂国家理论”,对照中共、国民党、民进党的两岸政治定位,以及三者在不同时期论述立场异同,从而提出一位旁观者的感叹:“无奈两岸当局在对方政策调整时反应滞后,一再错失和解协商的历史机遇。”有趣的是,李气虹也因此对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台独”传统认知提出挑战,他认为前者流露出“操作‘本土化’议题的工具性思考及带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摇摆立场”,而后者可看出“律师出身的陈水扁并没有坚定的台独思想,其台独路线只是为赢得选举的工具而非理念”。

台海现状与认同并非“历史终结”

李气虹研究的精要之处,在于他借用毛泽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概念,强调两岸之间最大的症结仍是“中华民国”的定位问题。国民党以“一中”维持与北京的关系,却不断往“台湾主体论述”挪移;而民进党论述虽寄生于“中华民国”,但目的在于淡化和摆脱“一中”、突出“两国”。

蔡英文上台后,大陆前外长王毅曾于2016年2月25日在美国智库演说时有过一番“宪法说”,即“他们的‘宪法’就是规定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李气虹看来,王毅这个的新表态具有两个意味:“是否意味着北京已经接受两岸现阶段是‘一个分裂分治的一个中国’的政治现实?是否意味着中共默认‘中华民国’的客观存在,以防止台湾民意往‘法理台独’进一步滑动?”

这部新书以这个颇为乐观的期待作为结论,反而令读者在对比两岸现实态势之下更为感到耐人寻味。诚如李气虹的博士指导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为本书撰写的推荐序所言,“台湾海峡没有现状,台湾问题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性质也一直在变化”,且“中国领导人面对最麻烦的问题,可能是台湾问题,台湾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外交关系中的突发事件”。

著名中国国情专家郑永年为《从“中国人”到“台湾人”》一书撰写推荐序,指出“台湾民族主义”是人为塑造出来的,既关乎两岸关系,也关乎全球化。(香港01)

台湾民意调查语境中的“中国人”与“台湾人”认同出现“黄金交叉”,发生在李登辉执政时期的1994年,及至陈水扁时代的进一步催化,就算国民党籍的马英九上台后力推两岸和平与和解政策,台湾对中国的认同矛盾已难踩煞车。不过认同的转变本身既有历史内在逻辑,在台湾还同时受到两岸关系、中美博弈、政客操作等多重因素的牵引,即使抗拒“中国人”的“台湾人”认同攀上高峰,即使“中华民国”问题悬而未决,但终非已永远一成不变的“历史终结”。

两岸终局与新局指日可待的新想像

2016年距今虽然才六年时光,但世界和台海局势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颇有“百年变局”缩影之势。北京对台发出“两制台湾方案”倡议,“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先后写进中共“第三份历史决议”与二十大政治报告,期间又因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译作裴洛西)访台顺势推出名为《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的第三份对台白皮书。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回合较量,以及北京在台海的军事布局,也都可说是今非昔比。换言之,无论是时与势、主动与被动,两岸之间可说是瞬息万变,“维持现状”只不过是台湾政治人物自我麻痹的陈旧话术。

台湾的“统独难题”,纠结在蓝绿政治人物心中的“中华民国”关卡,从客观来说确实是台湾因历史遗留问题而实实在在发生的情境与困境,李气虹新书为此做了相当深入且忠实的一段纪录。郑永年为该书提出期许:“为中国大陆政府理解台湾同胞对于当家作主的情感诉求,从而为统一后的两岸关系长治久安、完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就此意义而言,李气虹新书也为读者开启了两岸终局与新局指日可待的全新想像空间。

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阻止两岸的统一,李登辉教导台湾人脱离中国的思想,不会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结果,只会让台湾人在统一的过程中感到更痛苦。”台湾是否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