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沃宝岛》到纪念郑成功复台 北京统一台湾的史观铺垫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近期台海风云,中美外交牌桌上的“台湾牌”博弈,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不过北京正在拉出一条“史观”战线,受关注程度虽不如前者来得高,但却能看出中共在统一台湾问题上的思路和逻辑。

这条“史观”战线近来的两项讯号,一是以中共中央台办为名义牵头,由人民出版社与九州出版社于4月联合发行《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一书,并于6月2日在北京举行新书座谈会。二是从3月暖身、6月中旬盛大举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亮点在于6月14日泉州南安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大会”,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相关活动台前幕后都能看到国台办穿针引线的身影。

爱国主义的官方叙事

《血沃宝岛》一书,记载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31位中共党员为了解放台湾任务,遭到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白色恐怖”逮捕并枪毙的事迹史料,其中还包括了翁泽生、林正亨、李苍降、钟浩东、张志忠、郭琇琮、简吉等七位台籍中共党员。书中专门收录了刘结一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身份撰写的引言,以习近平强调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将这31位烈士拉擡到中共英雄的位阶,涵盖进爱国主义的官方叙事,并推及到促进两岸统一的现实意义上。

由中共中央台办组织编写的《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出版座谈会6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台湾网)

同样的,在中共的语境里,之所以要高调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从刘结一在纪念大会的致词来看,也是将郑成功放在“收复宝岛台湾,彰显了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高度,突出其“英雄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双重涵义。

大陆官方对于两岸相关历史的诠释,看在部分台湾人的眼中,或有“自说自话”之感。就白色恐怖而言,民进党是着重于“民主自由”和“程序正义”的“转型正义”史观,在台湾内部大幅排挤、解消了受难者“中共烈士”的实质内涵,岛内舆论对《血沃宝岛》一书采取了淡化和忽略的态度。就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言,近年来在“去中国化”的发酵之下,盛行着郑成功“屠杀原住民”、郑氏“东宁王国”乃“独立抗清”等“解构”史观,不乏看到媒体名嘴对大陆的纪念活动投以嘲讽和调侃。

就史论史与以史论今

其实从中可以看到,台湾问题的难解之处之一,便在于台湾理解大陆语汇时处在不同的平行时空,双方处于不同的对话频率。从《血沃宝岛》出版到“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活动,中共既是以其视野“就史论史”,但同时更是“以史论今”,透过锚定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位置,为理论与现实进行长期铺垫。

《血沃宝岛》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对内统一和动员思想的材料。从刘结一撰写的引言来看,特别是“台湾岛内的革命斗争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句,便能清楚得知陆方谈解放台湾烈士的目的,是要为统一台湾赋予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强化后人需要继承先烈未竟之遗志,完成实现国家统一的任务。与此同时,也将当前的台海局势与两岸分裂之初做对比,强调如今更为严峻复杂、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展现不退缩的统一决心与意志。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塑像。(VCG)

尤其是过去中共考量到与国民党政府的接触来往,对于“解放台湾英烈”的这段历史态度相对较为低调,稍微常见的表述,则是类似电视剧《潜伏》或央视纪录片侧重在“隐蔽战线”。继2013年位于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广场”落成之后,《血沃宝岛》一书则更为突出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角色,既不寄希望于民进党、亦不再顾虑国民党,体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与主动权”之战略意图。

反殖与统一双重意涵

至于郑成功的历史定位,在中共的官方叙事之中可说是早已殆成定论。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的规划,有一幅镶有福建漆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屏风,专家解读如此布局“更为全面地反映‘解放台湾’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后来台湾厅还增设郑成功与妈祖的塑像,契合台湾一般民众认同信仰的意味便不言而喻。

此外,刘结一致词内容对于郑成功的定位,也能看出中共对之认定的当代现实意义。一是“收复宝岛台湾”,接续“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论调,印证“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宣示;二是“驱逐荷兰殖民者”,喻示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台湾问题;三是“受到两岸同胞景仰”,意味两岸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结连结,也就是习近平所言“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四是“为台湾开发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文化根基”,隐含对于“统一之后”的治理蓝图。

厦门大学台湾史学者邓孔昭在接受大陆媒体访问时评论,“(郑成功的时代精神)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面对西方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我觉得很重要。现在在当下,比如台湾问题、两岸关系问题,也会面临着一定复杂的国际背景。这个时候我认为郑成功的战略运用非常高明,对于现在其实有一种借鉴的意义。”这番说法,基本揭示了大陆官方于今坚持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后用意。

理解中共的思维逻辑

事实上,中共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表态,无不是在为现实博弈做原则性铺陈。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北京反对香港1997年以前作为“殖民地”的定性,外人或许摸不着头绪,但其内在是对香港国际法理定位的理论与现实一以贯之,既尽显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也避免香港最终走向自决独立。包括台湾问题在内,如果一旦错误定性,都有可能发生更多争议,被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和话语带向无以复加的危险境地。

由此来理解《血沃宝岛》这本书,以及“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活动,台湾主流意识形态出于“抗中保台”的本能反应,必会感到心理不适,或者认为中共史观未免太“老掉牙”。但对于处在中美地缘板块碰撞最前沿的台湾而言,更需要去探究陆方史观背后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方助于摸索利于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