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从不是英国殖民地”只是认知革命的开始
香港第五波疫情最为严峻之际,《香港01》在《三大陷阱倒逼一场认知革命 习近平罕有指示香港稳控疫情》一文中曾提到,香港社会应该以第五波疫情作为契机,在直面与反思可见的问题与矛盾之外,也需要对更为深刻的认知陷阱进行拨乱反正,包括对放任自由主义的盲目崇拜,对欧美模式的迷思,以及对“一国两制”本身的误解等等。
随着香港在挣扎一番后最终不得不“与病毒共存”,再加上内地疫情尤其是上海疫情的急速爆发,原本有望借由第五波疫情契机推动的认知革命,随即中途流产。不仅香港自身的认知陷阱没有被填埋、被重视,而且港人对于内地的认知,因上海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种种,亦进一步固化,内地不少人也从最初的“骂躺平”转而开始羡慕香港可以自由流动。
在以上提到的大面向的认知陷阱之外,香港社会仍有不少具体面向的认知陷阱需要拨乱反正。近期引发舆论普遍关注的“香港从来都不是英国殖民地”的论述,便是其中之一。
在不少港人的既定认知里,香港在回归前长达150余年的时间里,当然是英国殖民地,这是基本历史事实,故而今次公民科新书强调“香港不具殖民地地位”、“英国只是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就是在“改写历史”、“推翻历史”,是在搞“洗脑教育”。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回归已经是既定事实,不管是主权还是治权都牢牢握在手里了,再去揪这些文字游戏有意义吗?
在论断“改写历史”以及反问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香港不具殖民地地位”,这是中央长期以来的官方立场,也是国际法支持的,这次只是在公民课本中再确认。
具体来说,当年满清政府因输掉两场鸦片战争,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其后又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允许英国政府租借新界,为期99年。中央政府认为,这些不平等条约是满清军事失败而被迫签署的,故从未予以承认,也从来没有放弃香港主权。对此,在课本中亦有说明,殖民地指该国享有当地的主权和治权,殖民统治则是该国拥有治权,并不拥有主权,因此香港不是英国殖民地。
中央政府的“不承认”,是有国际法作为支撑的。1969年5月22日通过的《维亚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规定:“如果条约的缔结是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以威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而促成的,则该条约无效。”
1972年3月8日,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就香港、澳门问题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萨利姆(Salim Ahmed Salim)。据黄华本人回忆,当时中国代表团要求:“立即从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文件以及联合国其他一切文件中,取消关于香港、澳门属于所谓‘殖民地’范畴这一错误提法。”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就此进行讨论,并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报告,建议将香港、澳门从非殖民化名单上删除。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最终以99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决议,批准特别委员会报告。
其次,“殖民地”和“殖民统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的意涵却大不同,这不仅仅是历史问题,也关乎香港的未来。
如前所述,殖民地指该国享有当地的主权和治权,殖民统治则是该国拥有治权,并不拥有主权。1960年12月14日联合国决议宣布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主张“殖民地国家和人民”有“自决权”,而“香港从来不是殖民地”则意味着,香港从一开始就没有“自决权”。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17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西方媒体最近大肆炒作“新版香港教科书称香港不曾是殖民地”,其潜在意图是推动他们“香港曾是殖民地,有自决权并可寻求独立”的政治叙事,在香港埋下动荡的种子。范徐丽泰提到,香港是否是殖民地,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有“殖民地”地位的地区人民有“自决权”,并可建立独立国家。因此,一些英美媒体大肆炒作香港教科书有关内容,实质上还是在试图推动“港独”“自决公投”等长年以来渗透香港的错误概念。
“中国从未放弃对香港的主权,也没有承认过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合法性”,范徐丽泰表示,“我们始终用的表述都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特区政府现在在做的,只是逐渐阐明并纠正这些西方长年以来希望香港人接受的错误概念,“只有香港的教师和学生们都能正确认识历史,才能避免类似‘要求香港自决公投’的事件再次发生。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对被西方扭曲了的历史叙事的一次拨乱反正。”
所以,“香港从来不是英国殖民地”,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改写历史”、“洗脑教育”,而是回归到基本的历史事实。只不过,要想让普罗大众从一开始就搞清楚“殖民地”和“殖民统治”的区别,并不容易。
一方面,回归之初这些基本的概念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进行及时的拨乱反正,搁置到了今天,自然衍生出了诸多不适感和排拒心理;另一方面,因修例风波强烈刺激了中央,担心香港沦为不设防的城市,反共基地,乃至走向自决独立,故而以雷霆手段推出了“香港国安法”,修改了选举制度,并在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拨乱反正,虽然中央对港拥有全面管治权,对“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承担最终责任,但因这些动作都是在修例风波的延长线上,不少港人还是会将其理解为“刺激——反应”的结果,而非基于更长历史脉络和国际法支撑的基本事实呈现,这也是今天香港社会在看待中央举措时的现实和大背景。
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是香港回归25周年的正日子,目前各方的庆祝活动已经在陆续展开,围绕国家主席习近平会否访港的猜测亦不间断。放在25年的时间周期里,香港有过鼎盛和辉煌,也有过混乱和躁动,尤其是过去三年发生的大小事变,如今回头看,虽然偶然性之外有更大的必然性,但仍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猝不及防。于是当陪伴港人46年的珍宝海鲜舫沉没的消息传来,人们不免唏嘘:这是一个隐喻,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香港如何在大风大浪之后再出发,就像百年不遇的疫情给人们带来的认知冲击一样,香港也需要从认知和观念层面破除迷思。“香港从来不是英国殖民地”,只是认知革命的开始,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对放任自由主义的盲目崇拜,对欧美模式的迷思,以及对“一国两制”本身的误解等等,亦需要拨乱反正。而这,是远比理清楚“香港从来不是英国殖民地”更难的,也是关乎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