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论战︱中国反击砲火“化零为整” 针锋不相对成下一道考验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针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于5月26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对华政策演讲,中国外交部在6月19日傍晚推出长达四万字的完整回应《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细分为21点,对于布林肯的说词一一拆解,表达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态度,并以中国政府的立场还原“事实真相”。可以说是近年中美博弈舆论战场上,一份“百科全书”式的“题库”与“详解”。

回应布林肯对华“文献回顾”

2022年2月,拜登(Joe Biden)政府发布了任内首份《美国印太战略报告》(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但内容仓促仅有19页,令外界雾里看花,因此对于布林肯的对华政策演讲“寄予厚望”。结果演讲推迟到拜登结束亚洲行之后,如同北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所总结的,这场对华政策演讲反而成为了无新意的“文献回顾”。

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期间经过中美防长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交手,以及杨洁篪与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卢森堡长达4.5个小时的对话,中国外交部选在一个星期天傍晚,先后抛出《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的英文版与中文版,究竟是“精准反击”还是“擂起战鼓”,其政治效应仍在发酵的过程中。

仔细剖析这份文件总共21点的“谬误和事实真相”,在结构上很明显看出可以分为三大区块。第一大区块涉及了国际秩序与新冷战的议题,以及涵盖于其下的民主与人权等意识形态论争。第二大区块涉及的是区域议题,包括了敏感的新疆和香港问题,以及近期成为中美博弈核心热区的台湾问题,还有从乌克兰与印太战略延伸出来的地缘政治。第三大区块则是中美贸易战开打以降,中美在市场、科技、资讯、粮食等面向开展出的多重角力。

“多点铺垫”与“化零为整”

事实上,上述中美之间不断攻守易位的战场,并不是布林肯一席对华演讲便能够一蹴可几的态势,而是中美进入大国博弈格局之后,两国之间所不断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于今这份四万字的《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当然亦不是中方一夕横空出世的产物,而是一段时期以来应对美国围堵中国的“集大成”,既是一面厚实的盾,也是一把并不令人陌生、且透过实战不时磨利的矛,充分表达了对于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的不信任。

《香港01》记者梳理了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透过“事实真相”的表述方式,对于美国对华论述的一系列回应文件。暂且不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固定于每年3月发布的年度《美国侵犯人权报告》,由外交部层级发布的文件就包括了:《美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谎言与事实真相》(2020年5月)、《关于涉华人权问题的各种谬论及事实真相》(2020年7月)、《美国就单方面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散布的谎言与事实真相》(2020年7月)、《美国损害环境事实清单》(2020年10月)、《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2020年10月)。

由内地官媒新华社层级发布的文件,则包括了:《关于涉疆问题的谎言与事实真相》(2021年4月)、《美政客究竟和谁站在一起?──美方就涉港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事实真相》(2021年8月)。还有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人权研究会”名义,在2020年6月至7月连续发表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美式人权”危机》、《严重歧视与残酷对待移民充分暴露“美式人权”的伪善》与《贫富分化导致美国人权问题日益严重》。

2021年4月7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揭批“美国侵犯人权五宗罪”。其中之一包括了“殖民主义”,赵立坚表示:“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进行系统性种族清洗和大屠杀,犯下罄竹难书的种族灭绝罪行和反人类罪。”(新华社)

这类声明文件的论述风格,很鲜明地指明美国如何误解和曲解中国问题,在义正辞严澄清事实的同时,揭露美国对内对外的阴暗面,充满“在刮别人的胡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干净”的意味。换句话说,摊开甫公布的这份《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便能看到其“有备而来”,乃是基于以上几份文件的多点铺垫,从而进一步“化零为整”的战术做法;并且与时俱进,在其中更新了具体事例,比如以“在美国买枪比买奶粉还容易”调侃了美国一番。

体现中国逻辑的论述话语风格

平心而论,美国站在苏联解体后“历史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制高点上,再加上西方世界遏制中国崛起的“共识”,布林肯等美方高层得以透过抽象式价值体系的号召,以及带有高度宣传包装、“感动人心”的政治语言,对中国发起既竞争又对抗的攻势。而中国作为不断宣示“永远不称霸”的再崛起大国,则在防守的位置上,发展出了一套就事论事、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希望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以理服人”的底蕴走进世界,靠着理据和实力说话。

不只是外交上的较量,这套叙事风格也能在台海问题上看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民进党政府明确拒绝“九二共识”,而最大在野党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美期间,为了争取美方信任,将“九二共识”淡化为“没有共识的共识”,等于是退回到陈水扁执政初期的模棱两可。面对如此情势,大陆官方的做法,就像6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的回应方式,回到1992年的历史现场,从头细数当时台海双方的说法,以及“九二共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坚持“九二共识”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不容任意扭曲”。

中国官方这样一套独特的论述方式与风格,最大的优势是坚守立场、不允许模糊空间,当然更是一以贯之的兼顾历史、理论与现实。而且相较于美国以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合理化其所作所为,中国对外话语的稳重,反而像是一位既存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从中也能看到中方基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经纬所形成自洽的“中国逻辑”,“听其言观其行”不只是针对对手的原则,也适用自我要求──“把话都撂在这里了,做不做得到,欢迎大家来检视”。

6月15日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台媒记者提问大陆方面是否会考虑与台湾方面寻求一个新的、更适合当前两岸解开僵局的“共识”?发言人马晓光回应,“九二共识”不是一个名词符号,更不是文字游戏,是两岸有关方面受权商谈达成的,体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新华社)

扭转国际话语战场的弱势处境

然而,在激烈且脚步快速的博弈局势之中,中国这套论述话语风格,也明显地陷入了“针锋不相对”的新一道难题。大部头、大篇幅的宏大叙事,或许能够调动起自中美贸易战以来,即对美国处处剑指、掣肘中国之做派感到义愤填膺的民族主义涌动,达到在思想上团结内部、同仇敌忾的效果。

比如《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所列举的第五点谬误:“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深刻的分歧,但这些分歧是政府和制度之间的,而不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美国确实在这个问题上错判形势,它越是想靠着小动作挑唆激化,越是令中国人民认同且支持政府立场,也让类似批判美国的官方文件,在国内舆论场赢得大声喝采。

问题在于,这样一份理应“回敬”布林肯的反击性文件,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话语权战场上的弱势。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如数家珍的内容铺陈,像是扛着辎重上到战场,面对的却是轻装上阵的敌手,其力道往往被美国和西方一顶“战狼外交”的帽子给解消。现代化战争讲究高技术兵器,包含了信息化战争,中国在尖端武器上的推陈出新,更需要扩及运用于舆论之战,形成一针见血、单刀直入的现代化论述风格,扭转话语劣势,直指要害。

《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存证,详实纪录了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对华发起的遍地烽火,更体现了左右世界秩序激荡重组的中美大国博弈,其中布满的颠踬跌撞与暗潮汹涌。它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在一个频率上对美国针锋相对,考验着中国话语现代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