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建设仍任重道远|安邦智库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库

备受关注的全国性碳交易所上线已经超过两周。作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标志性制度安排,全国性碳交易平台的设立被给予了厚望,希望能够为“减碳”发展建立市场化的机制。不过,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就近几周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碳交易市场尽管已经启动并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市场交易的情况显示其发展还远未成熟,建立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从近期价格和交易量来看,8月4日,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无大宗协议交易,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0,000吨,成交额117.4万元。当然,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开盘价58.70元/吨,最高价58.70元/吨,最低价58.70元/吨,收盘价58.70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9.84%。这意味著8月4日全天,全国碳市场可能只完成了一笔交易。同时当日2万吨的交易量和117.4万元的成交额,均创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新低。而从开市以来的挂牌交易情况来看,实际上,单日交易量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态势。

建立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Getty Images)

在此之前的8月3日,当日挂牌协议开盘价48.00元/吨,最高价57.00元/吨,最低价48.00元/吨,收盘价53.44元/吨。尽管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2.79%,但这是全国碳市场第一次出现了最低价格触及7月16日开市时的开盘价的情况。同时在大宗协议交易中,全国碳市场已经出现了“破发”的情况。比如,在7月28日的全国碳交易中,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800,000吨,成交额3,278.4万元。计算下来的碳价仅为40.98元/吨,已经低于碳市场的开盘价48元/吨。有市场分析认为,这种量价齐跌的碳交易是尚不完备的碳市场建设以及缺乏合理的碳排放总量限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由于目前只有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其他企业由于碳排放配额、碳排放监测、评估体系仍不完备,目前仍不具备参与交易的条件。而市场交易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导致了市场的趋同性,可能难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和引导作用,不仅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也难以对整个产业起到带动和引导投资的作用。即便发电行业本身,也没有对全国碳市场交易做好准备。

据媒体披露,全国碳市场原计划于7月1日前正式上线,但最终的开市延迟到了7月16日。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正式开市之后,依然有许多发电企业没有能够完成在碳市场的注册工作,因此没有能够参与到交易当中。就交易产品而言,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碳金融衍生品开发较少,并未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场。

目前中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碳金融衍生品开发较少,并未形成真正的碳金融市场。(Getty Images)

尽管目前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有2,000余家发电企业,它们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40亿吨二氧化碳,但实际上从交易的情况来看,规模仍不大。截至8月4日,全国碳市场碳交易累计成交量605.9万吨,累计成交额3.05亿元。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碳交易虽然不断增长,但总体规模仍还很小,基本处于初始阶段。从中国2014-2020年各地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情况来,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大,为4,900.31万吨;2020年全年,各地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同比增长40.85%。

从成交金额变化情况来看,2014-2020年各地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2.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3.49%,创下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新高。但这一交易量与目前欧洲的超千亿欧元的交易(2019年欧盟的碳排放交易额达到1,690亿欧元)相比,仍相去甚远,更无法和目前资本市场的交易同日而语。因此,虽然外界普遍预计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可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如果从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而言,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碳配额的分配有直接的影响。欧盟碳交易体系建立初期(2005年至2007年)甚至出现了零碳价的情况。但是随后欧洲逐渐减少了免费配额发放,让碳价逐渐恢复到更加合理的区间。可见,碳配额的发放实际上对市场交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认为,目前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还没有形成对发电企业的强约束。现在的配额设定可以说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对发电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而全国性的碳配额的分配机制和计划,正面临企业、环境监管,以及各地方政府多方面的博弈。可以预计,初期的情况可能与欧洲的情况类似。因此,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初期很难有较高的价格和交易量。这也意味著很难发挥对“减排”的市场调节作用。

从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而言,碳交易市场的活跃与碳配额的分配有直接的影响。(Getty Images)

因此,从长期来看,碳交易市场建设实际上与整个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的搭建密切相关。而这一新的“减碳”发展的规划和路径的实现,不仅涉及到电力产业,与基础能源、化工等行业同样密切相关,也涉及到相关的环境监测、评估等技术领域,以及各类咨询、金融等中介服务领域。在十四五期间,除了发电行业外,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8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到碳市场,8大行业的控排企业(指被强制纳入碳市场总量管制和交易体系的企业)数量将达到1万家。

同时,中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需要从企业逐步扩大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市场的交易品种也需要从现货扩展到期货、碳指数等衍生品领域。碳交易市场要能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价的目标,仍需要制度方面的配套和系统性的“减碳”发展战略的推动。

最终分析结论: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市场设计与机制完善是保障市场活跃和成功的关键。这不是一个碳交易所能够解决的。实际上这一市场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经济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格局建立的系统性政策制度体系,需要有长期的布局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