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本女人一生深爱的男人叫蔡澜 东京街头吃关东煮胜过山珍海味
6月的香港空气里还带著些雨后的闷热。在蔡澜的社交帐号上,家人发出讣告,说他于6月25日安详离世,身后事从简,不设任何仪式,只留下一句简单的“感谢关怀”。这样的结尾,倒很像他一贯的风格——不热闹,不拖泥带水,干脆中又带点温情。
许多人熟悉蔡澜,是因为他头上的各种光环:新加坡出生,广东潮州人,后来定居香港。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这些头衔写在履历上都耀眼。但如果你了解他的生活,你会发现他其实远比这些标签来得自由、坦然。他更像个生活的旅行者,对甚么都好奇,也从不怕爱上新事物、新的人。
在许多“传奇”经历中,有一段故事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那是他年轻时在日本遇见的爱情。那时候,蔡澜在日本工作、生活,负责邵氏电影公司驻东京办公室的业务,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一次在新宿的电影院里,他被一个爽朗的笑声吸引,笑声的主人是久美子。
蔡澜顶著风雪去哈尔滨只为她 却成永远的遗憾(点图放大浏览):
那是个特别的女孩,来自早稻田大学艺术系,气质和外表都与众不同,干净俐落、带著点独立的锋芒。蔡澜主动认识了她,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年轻时的爱情大多朴素而真挚,常常只能在东京街头吃一碗关东煮。鱼丸、萝卜、热汤,不算高级,却比山珍海味更让人难忘。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著一段“没有钱,但很开心”的爱情回忆,他们也一样。
久美子对艺术充满热情,也有著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渴望自由,憧憬更广阔的世界。1966年,她决定只身前往巴黎追寻自己的理想。蔡澜没有挽留,只是静静地送她去机场。后来久美子在巴黎结识了一位法国画廊老板,成家立业,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
这些年里,两人的人生轨迹各自延展,却始终没有断了联系。多年后,久美子带著双胞胎女儿来到香港,探望已经在电影圈闯出名堂的蔡澜。两人面对面坐着,像多年未见的老友,畅谈过往,没有尴尬,也没有抱怨,只有回忆和淡淡的温情。
然而,人生总要面对无常。晚年的久美子因阿兹海默症住进了养老院。蔡澜有一次去意大利工作,听说这个老朋友的消息,便专程带着一束花前去探望。但见面那一刻,久美子已经不记得他了。蔡澜没有多说,只是静静陪伴。分别后,蔡澜记得久美子总念叨哈尔滨的雪、哈尔滨的教堂。他于是又拄着拐杖,顶着风雪去了哈尔滨,专门在俄罗斯风格的教堂前拍了照片,打算哪天再带到巴黎给她看。遗憾的是,这份心意最后没能亲手送达。久美子在蔡澜哈尔滨之行后不久便去世。很多事,最后都变成了:
迟了,一切都迟了。
如果你只看这段故事,你会以为这是哪部日本文艺片的桥段。其实在真实生活里,爱情和遗憾往往是并存的。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久美子和蔡澜的故事,是那种没有结局的温柔。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彼此都懂得尊重与成全。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不是死死纠缠,而是彼此点亮过对方的世界,即使分开多年,也能坦然面对,心里留下一份柔软。
蔡澜晚年接受访问时,说自己最怕纠缠不清的感情。他坦言自己“见一个爱一个”,但也能做到分手后各自安好:
我喜欢和谁在一起就开心,不在一起了也能开心。
他从不装腔作势,也不粉饰太平。他的“渣”坦坦荡荡,他的温柔是真心实意。如果说,只有岁月和经历才能沉淀出一个人的魅力,那么蔡澜就是最好的例子。年轻时敢爱敢恨,老了也能优雅转身。他没有甚么大道理,却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是敢于面对生活的全部——聚散离散都能释怀,得失成败都能一笑而过。
其实,中日文化里都喜欢说“人生如戏”。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演得太认真,最后成了自己剧本里的困兽。可蔡澜不是,他像个活在现实世界的顽童,始终用一种豁达和幽默,看待命运给的所有安排。外界总是把他归类为“才子”,但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种洒脱和宽容,无论是对爱、对人、还是对自己。
【延伸阅读】蔡澜离世︱与网友对话揭豁达大智慧 被问“怎么面对死亡”这样答(点图放大阅读):
世界上最奇妙的感情,大概就是某天突然发现,这个人的出现让你觉得“世界亮了”,哪怕只是一起在路边发呆都觉得无比安心。久美子和蔡澜正是如此。他们没有轰轰烈烈,没有长相厮守,只有一份默契和自在。那些走散的日子,最终都成为生命里一段温柔的回响。
蔡澜已然远行,但他留下的人生故事、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那份体面和温柔,依旧在许多人的心里发光。人生最好的状态,或许就是这样——坦荡去爱,优雅告别,不畏遗憾,也不拒绝幸福。遇见谁、错过谁,都能心安理得地说一句:
谢谢关怀。
看完蔡澜和久美子的故事,总觉得心头有股淡淡的哀声。这样的故事,真挺适合拍成爱情电影。里面有热烈,也有温柔,有各自选择的自由,也有说不出口的遗憾。人的一生,谁没有这种“遇而不得”的遗憾?只不过,有人能风轻云淡地转身,有人会用一生去怀念。最终,那些走散的时光,都会变成温柔的底色,陪我们往后余生。
【本文获“日本物语”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Jap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