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时代・一】“超级电池”指日可待 探究电动车成本极限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我们很有信心,未来可以设计并量产只需2.5万美元的电动车……这是从我们创立公司之初就有的梦想。”美国电动车企业Tesla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在9月22日的“电池日”(Battery Day)说毕这句话,台下没有响起掌声,取而代之的是,如雷贯耳的汽车响按声。受限于社交距离防疫措施,这些响按声,都是获邀进入会场的车主透过其驾驶的Tesla Model 3所发出的。
疫情改变了各行各业的生态。零部件供应链复杂、需要高密集的工人和技术研发团队、极其依赖规模效益的汽车产业,在疫情下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唯独Tesla好像对病毒“免疫”,股价自年初至今已录得超过260%的惊人升幅。受Tesla带动,美股市场的电动车企业跟随受惠。中国两间“造车新势力”理想(Li Auto)和小鹏(Xpeng)今年先后在美国挂牌上市,连同两年前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蔚来(NIO),令一众电动车股成为疫下牛市奇葩。显然地,三大中国电动车企云集华尔街,它们不会只满足于中国市场。
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工业标志,与绿色能源结合的蜕变转型趋势已没法逆转。问题是,积累了百年造车经验的老牌车厂,它们准备好了吗?
此为【电动车】系列报道第一篇。

7月1日绝对是汽车行业值得被记住的一天—成立才十七年的Tesla市值首度超越拥有逾八十年历史的丰田(Toyota),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除了向在场股东宣布Tesla大放异彩的生产表现之外,马斯克在9月22日的大会上提出两项公司愿景:第一是推动无钴电池(cobalt-free battery)的研发,并计划自家生产电池,打造真正属于Tesla控制范围以内的垂直生产模式;第二就是假以时日在无钴电池技术的基础上,量产售价能够低至2.5万美元(约19.4万港元)的大众型电动车款。

马斯克提到的无钴电池,是业界内公认的“超级电池”。只要无钴电池技术条件臻致量产应用,车载电池的生产成本将会大幅下降,从而降低电动车整体售价,刺激大众市场销售,实现电动车普及化。

马斯克在“电池日”向在场人士提出对未来电池技术的愿景。(美联社)

突破价格瓶颈 试研无钴电池

现时所有电动车都是采用锂电池作为车载电池,不过,各大电池生产商研发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配方”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技术与价格竞争。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决定了电池容量、安全性和寿命。最常见的电动车锂电池由钴、镍、锰三元正极材料的金属氧化物所组成,称作“三元锂电池”。其中以钴元素的作用最为重要,其高能量密度的特性,让它能够在极小空间里储存大量能量,并防止电池过热,保持多次充放的电池稳定性,从而确保电池在车辆行驶期间安全稳定,并能驱动2,000多公斤重的电动车行驶数百公里。

钴元素除了材料特性得天独厚外,其另一特点在于珍贵稀有—全球超过六成钴储量集中在位处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它是电池所用到的金属之中最昂贵的一种。参考全球最大金属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官方牌价,每公吨钴价值达3万至3.5万美元。

锂离子电池用到的钴,有电池界“血钻”之称。图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工人处理钴的情形。(资料图片)

“钴被认为是战略性的化学元素,它的蕴藏量有限……电动车产量在可见的未来将呈快速增长,我担心最终会出现‘钴紧缩’(cobalt crunch)的状态,钴的供应完全追不上需求的膨胀。”专研电池技术的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兼法拉第研究院(Faraday Institution)研究员Gavin Harper向《香港01》说。

因此,若要突破电动车电池成本下限,需尽可能将电池含钴量减至最低。美国制Tesla Model 3现时采用的电池已经成功将含钴量大幅压缩至少于5%。业界现在追求的是:在不牺牲车辆充电安全和续航能力的前提下,完全不使用钴作电池材料。

今年初,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与Tesla达成合作协议,为国产Model 3所提供的电池,就是属于无钴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LFP)。因为采用了LFP电池,所以Tesla的中国版Model 3拥有下调价格的空间,以降低成本来提高Tesla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制作电池的成本,决定了电动车的最终售价。图为Tesla展出的电池包。(美联社)

Tesla现在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LFP电池是基于“cell-to-pack”(CTP)电池设计技术。Harper解释,常规电动车电池的制造工序是先将多个单体(cell)调集成一个单一物理模块(module),然后再将多个模块组合成电池包(即直接嵌入车体的车载电池)。譬如Tesla最初的50 kWh标准续航版Model 3,就是采用了四个物理模块组合成的电池包。但是,CTP技术可直接让多个单体组合成电池包,省却了当中的模块组合工序。

“CTP的概念是尽可能减轻电池内部非必要的重量,同时发挥(用于驱动车辆的)最大电池能量。” Harper说。

宁德时代声称,CTP能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提高10%至15%,电池占用空间压缩15%至20%,并将构成电池包的元件数量减少40%。这种设计还可让电池系统加速散热,从而令充电工作更高效。

Tesla各大工厂的分工明细(香港01制图)

除了宁德时代,各大电池厂商透过研究不同的电池材料配搭和精密机械技术,竞相研发出成本更低、重量更轻、污染更少、续航能力更高的“超级电池”,形成电动车产业框架内一个重要的子产业竞技场。跟电动车“母体”制造一样,电池厂之间的竞赛同样激烈。目前,锂电池市场主要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制造商瓜分(见下图),LG化学、松下、宁德时代、三星SDI等都与全球各大车厂签署了电池合作协议。

全球锂电池市场竞争格局(香港01制图)

新品“循环设计” 有助废品回收

为了降低电动车电池成本,除了调整电池的制造方程式之外,还有另一途径,就是电池回收。

有份创办Tesla并担任首席技术官、现已离职的J. B. Straubel在2017年成立电池回收和电池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该公司去年底与松下合作,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Carson City)附近一处回收设施进行先导测试,目标是在今年内从Tesla的1号超级工厂回收可以产生超过1 GWh电力的电池废料,为逾一万辆Tesla供电。

一辆Tesla Model 3停泊在上海超级工厂外。(新华社)

Harper同意建立电池循环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车厂应从草拟车型蓝本那刻就要有“循环设计”(Design for Recycling)的意识,将最终产品处置(end of life,EOL)纳入车载电池设计的考虑因素当中。“以往有些车厂认为处理汽车废品是其他人的责任,它们设计新产品时只需考虑如何迎合顾客—追求吸引的成本价格、效能、续航力等。但是,确保车厂在产品研发初期阶段考虑EOL,有助我们更快过渡到锂电池的循环再生经济系统。”……

(节录)

上文节录自第23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27日)《电池技术超前发展 驶进“电动时代”》。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7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国泰教训 香港缩影 是时候重整航空产业规划了

香港管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政府懒理 港大拟自设工厂 专家吁港产疫苗纳特区战略储备

总统选举最后一辩:特朗普错失良机 拜登不失而胜

电池技术超前发展 驶进“电动时代”

伦敦经验 都市农业:圈地种植成趋势

亲睹动物尸横遍野如炼狱 虐畜无情 拯救有价!

勒索软件攻击疫情下倍增 网络安全面对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