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变革时】偶像“脱轨”、韩剧转型 娱乐产业有待翻身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自二十世纪末踏出国门以来,韩流以K-POP、韩剧为主要载体面向全球,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偶像培训及电视剧制作体系。这两座相辅相成的韩流巨塔,是无数韩国娱乐界从业者的汗水结晶,也是韩国文化产业引以为傲的里程碑。然而,盛世中仍存阴影,韩国娱乐圈的残酷、剥削、潜规则,是历来坊间的话题。
(此乃【韩流不息】系列报道之五)

近年,当全球掀起以BTS防弹少年团为首的K-POP热浪,韩国民众却目睹众星殒落。一桩桩丑闻、轻生事件,好比巨塔摇晃时落下的碎石,也昭示着韩国娱乐圈正迎来自我反思、直面挑战的变革时期。

韩流变革时:Big Bang成员胜利(中)卷入涉毒、贿赂及性交易等多宗丑闻,早前接受检方调查,并宣布退出演艺圈。(VCG)

2019年,实在是韩国娱乐圈的多事之秋。

年初爆发的“Burning Sun”夜店事件,如滚雪球般持续发酵:Big Bang成员胜利卷入贿赂、嫖娼丑闻,歌手郑俊英等人涉性侵及散播性爱影片被判囚,JYJ成员朴有天因吸毒被捕。此外,#MeToo风波又起,神话成员李玟雨牵涉其中,男星姜至奂被判性侵罪成。年末更有雪莉(Sulli)、具荷拉两位年轻女星先后自杀,两人生前都饱受舆论压力所困。

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韩国,这些事件带出的议题称得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吸毒、性骚扰、网络暴力、警察腐败、权色交易,甚至牵涉韩国的财阀政治。正因其背后阴暗面深不见底,外界更惊讶于一众看似未经世事的偶像艺人竟然纠葛其中。

韩流变革时:具荷拉因好友雪莉自杀而在直播中泣不成声,并承诺好好活下去,上月却在家中轻生,消息震惊娱乐圈。(VCG)

推“造星机器” 偶像的虚假与真实

韩国偶像产业的独特之处在于“练习生”制度,星探在国内外网罗仍在读小学、初中的少男少女,将他们送往娱乐公司旗下的“造星机器”。从签下合同到正式出道,历时逾十年也不足为奇,难怪有人用“Hunger Game”来比喻这个汰弱留强的娱乐圈生态。

成名之前,这些未来之星投身严谨的演艺培训,恪守严格的作息安排。出道之日来临,娱乐公司更会为成员设计个人形象。不少偶像出道时总会流露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青涩,一方面是公司刻意塑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经历所致。因此,“idol”很多时候象征理想化的单纯美好、积极向上,乃至从外形、才华到性格的完美无缺。

韩流变革时:10月自杀身亡的女星雪莉,11岁便成为SM娱乐公司的练习生,出道时仅15岁。(VCG)

韩流粉丝热衷于“养成”偶像,心甘情愿为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及金钱,也是希望呵护这种完美。

然而,对于历经艰难、初尝名利的年轻明星来说,这些期许几近苛求;甚至跳出粉丝圈,在整个社会舆论层面,形成要求偶像“不走岔路”的道德标准。刚出道不准有私人电话及不准拍拖等,曾经是偶像工业内铁一般的法则,直至近年才有所松绑。

韩流变革时:4Minute出身的女歌星金泫雅,2018年承认与同公司男艺人金晓钟恋情,两人最终一同离开Cube娱乐公司。(IG hyunah_aa)

“必要的恶” 能否预防失误?

研究亚洲音乐的韩国中央大学国乐系教授全仁平表示,K-POP获得成功的驱动力,正是组织化、规模化的偶像管理体系和培养策略,这难以通过个人力量实现。

K-POP团体成员需要遵守严格的生活准则,接受彻底管理,这也许是一种必要的恶。
亚洲音乐研究学者全仁平

全仁平称,“年轻人缺乏自制力,所以一不小心便可能出现失误……现实情况是,周围环境中有太多足以摧毁一个年轻人的社会要素。”在他看来,K-POP偶像享受名气与公众瞩目,“就好像玻璃鱼缸中的鱼,很多人在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少偶像也明白这一点,因此愿意妥协,接受各种约束。

韩流变革时:图为韩国中央大学国乐系教授全仁平。(受访者提供)

然而,今年爆发的种种事件,却让世人开始质疑这套管理机制的有效程度。一颗新星诞生的漫长岁月中,由歌舞实力到学业、性格、为人处世,均少不了娱乐公司的栽培。

换言之,韩国的“造星机器”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负上重大责任。当YG旗下艺人屡陷涉毒丑闻时,网民便将矛头指向该公司,讽刺它是“毒窝”。出身SM的金钟铉(男团SHINee成员)、雪莉自杀离世后,也有人建议公司完善对艺人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韩流变革时:图为雪莉与具荷拉生前合照。(IG koohara__)

撕破乖面具 养成偶像不再完美

韩国资深音乐人称赞G-Dragon、IU等顶级偶像时常常表示:“他们已经不再是idol(偶像),而是artist(艺术家)。”的确,大多数偶像都是从娱乐圈底层起步,只有不断向上爬才有出路,有朝一日获得从事艺术、做自己的自由。

残酷的社会生态下,明星的一言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引来网民声讨。但来到今天,新生代偶像无惧于撕破社会对偶像身份的既有面具:从公开恋爱“放闪”,到承认患上恐慌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再到“No Bra”行动、拥护女权价值观……这些转变由偶像自身发起,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粉丝文化,甚至挑战公众对偶像一词的理解。

“如果将来K-POP衰退,我们要考虑的是K-POP如何能更好地反映年轻人的想法。”全仁平表示。偶像的出位行径,究竟是“丑闻”还是“勇敢”?答案也许应由年轻一代自己来书写。

韩流变革时:韩国偶像团体少女时代成员太妍,曾在社交网络坦言自己患有抑郁症。(IG taeyeon_ss)

韩剧寻出路 收视萎靡中资撤离

再看韩流的另一座巨塔—韩剧,近年来同样挑战重重。传统上,韩剧主要由KBS、SBS、MBC三大公共电视台制作,同时段播出的剧集竞争激烈。电视剧多采用“边拍边播”的形式,收视率高低会决定最终集数,编剧甚至会根据观众对某角色的喜恶程度,改写其命运。这种极力迎合受众口味的制作方式,创造出无数收视神话,却也导致演员和后期团队缺乏足够时间完善作品。

然而,伴随视频网站等流动媒介的发展,电视观众无可避免减少,昔日动辄超过四、五成的剧集收视率早已成为天方夜谭。当收视率不再是衡量一部剧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不少制作方开始探索新的道路。

韩流变革时:香港观众熟悉的《大长今》,由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制作,韩国国内收视最高达到57.8%。(资料图片)

与“边拍边播”对应,韩剧出现愈来愈多“提前制作”(即拍完整部剧再上映)的实验,最成功莫过于《太阳的后裔》。由于中方投资者早早买下其版权,剧集得以在中韩同步播放,这种模式也得到后人倣效。

不过,2016年中国实施“限韩令”后,不少韩剧失去中资购买版权的风险保障,直接影响“提前制作”的可行性。如今Netflix等欧美资本开始向韩剧投资,它们是否能够替代中资的角色,在未来成为韩剧转型的后盾,还需拭目以待。

韩流变革时:美国Netflix公司近年来买下不少韩剧及韩国电影。(资料图片)

↓↓↓韩剧《Kingdom》即将在Netflix上映第二季,点击播放可观看预告片:

典型爱情剧 不再是必胜方程式

在中国市场受制的情况下,韩剧制作方为迎合亚洲以外的国际市场,正有意识地拓宽题材,推出一系列“荷里活式”的战争、阴谋、警匪及政治剧。这些作品大多涉及韩国本土的社会议题,因此在国内获得不少人气,惟在国际舞台上反响寥寥,韩国以女性编剧占多,或许也是问题成因之一。

在韩剧制作过程中,编剧的地位举足轻重,像洪氏姐妹、金银淑等资深前辈,甚至能够参与导演和演员的选定。而且,近九成韩国编剧是女性,这数字在美国不足三成。

韩流变革时:金银淑的作品包括《巴黎恋人》、《太阳的后裔》、《鬼怪》等,有韩国传媒估计,她每写一集剧本可获得一亿韩圜稿酬。(资料图片)

尽管编剧的个人能力绝非由性别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创作者的确更擅长描绘生活细节,对家庭和爱情类话题更有感触,也因此,为二十多年来的韩剧风格奠定了基础。再加上韩国编剧以往甚少操作上述“荷里活式”剧集,想必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编剧会成为韩剧转型的包袱。2018年#MeToo风潮吹至韩国,引发当地社会一连串有关女性权益的探讨,而电视荧幕上也出现愈来愈多以女性角色为主的职场剧,由律师、政客到警察,女性形象正在变得更为独立而强势,不再局限于“霸道总裁配平凡女生”的方程式。

韩剧谋求转型,自然离不开一众编剧的女性视角,也证明她们在新时代仍有大放异彩的机会。

上文节录自第19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9日)《韩娱阴霾密布 韩流变革 偶像“脱轨”与剧种转型》。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