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沙用】废胶酒樽物尽其用 搅尽脑汁寻找沙的替身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伦敦帝国学院研发的“Finite”可生物降解物料,有望取代沙作建筑物料。(ICL)

二十世纪期间,以沙兴建的基建数量增加了23 倍,这种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成为全球开采量最大的天然资源之一。有见及此,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一班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名为“Finite”的可生物降解物料,声称可取代沙,而且更容易处理,更可减少碳足迹。

(香港01制图)

玻璃塑胶变成沙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物料其实是用沙来制造,不过是采用沙漠上本来没有用的风成砂,意味着现时地球上的沙漠可直接提供大量资源。而且,这种物料还可以循环再用,适合用作短期基建工程。研究团队正待政府审批建筑规定,希望日后可广泛应用。

类似研究近年不断进行,新西兰啤酒生产商DB Breweries去年想出一种新方法,将啤酒樽转化成沙粒,既符合环保趋势,亦可望解决沙粒短缺问题。该机器内置每分钟转速达2,800次的钢锤,只要将酒樽放入机器,几秒内就能极速把啤酒瓶子化成颗粒。机器透过双真空系统,去除二氧化矽粉尘及塑胶标签后,可生产约200克沙粒替代品。这些沙粒可以应用于生产混凝土、铺设沙滩或高尔夫球沙坑。

由玻璃樽打碎的沙粒,可以用来铺设沙滩。(网上图片)

此外,有研究显示,科技有望把废胶转化为沙的替代物,用作制造混凝土。这个由英国巴斯大学和印度果阿工程学院进行的联合研究,希望以废胶代替混凝土中的一成沙。一来可减少印度街上随处可见的废胶,二来有助解决沙短缺问题。研究团队预计,若研究取得成果,全国每年可以节省逾八亿吨沙。印度每日有15,000吨废胶被弃置于街上,国家亦缺乏回收工场。此前,科学界曾研究以部分废车胎和其他类似物料取代沙。不过,以胶代沙会令混凝土丧失部分强度,因为胶不像沙那样可在混凝土中黏合。研究关键在于采用比例合理的废胶,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

荷兰全国近两成土地由填海得来,面积达6,500 平方公里。随着近年环保意识高涨,当地有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设计“浮动房屋”。其概念类似船屋,随着水平面升降而改变,并藉桩柱作支撑,除了适应荷兰的低洼地理环境外,亦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而且不需填海。

荷兰几百年来与海争地,圩田填海法是全球著名的。(VCG)

借鉴荷兰填海术

减少用沙的方法不少,例如回收沥青和混凝土,以稻秆和木头建屋,或是以砂石和泥土取代海砂填海。英国政府近年也鼓励各式替代方案,英国矿物产品协会指出,2014 年该国近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筑材料是回收所得。同样依赖填海的国家新加坡,多达22% 的国土透过填海而成。当地需要大量进口沙子,更因此与不少出口国家产生矛盾。1997 年,马来西亚就禁止和新加坡的沙贸易,马国于2003 年更向国际法庭状告新加坡政府于大士(Tuas)与离岛德光岛(Pulau Tekong)的填海工程,指控新加坡侵犯领土及破坏柔佛海峡(Straits of Johor)的海洋环境,造成柔佛渔民渔获量减少、马属船只损坏等罪状。

印尼在2003 年也禁止输出沿海砂石,并授权海军炮击廖内群岛(Kepulauan Riau)至新加坡水道上的海砂走私船。2007 年,印尼停止一切类型的砂石出口。新加坡在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买沙的同时,亦打算在德光岛的填海计划中,引用荷兰的“圩田”(polder)技术,建造高于海平面的海堤,并在圩田中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造地之余减少对沙子的依赖。

虽然全球都想方设法寻找沙的替代品,但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生态学家Aurora Torres表示,寻找替代品面对不少困难。她认为,循环再用混凝土是其中一个方法,但这些方法无一能满足现今全球对沙的庞大需求。

上文节录自第13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9日)《地球沙荒 引发城市贫血》。

【无沙用】系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