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创新学院教创业做老板 鼓励失败再尝试 助学生建人脉觅资金
创业要学习的吗?“有生意头脑”、“天生好有创意”再加上“勇字当头”, 拥有这些天赋就可以成功吗?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创新)兼城大创新学院院长谢智刚直言,即使在美国矽谷,初创成功率亦是非常低,但他认为失败并非一句“唔好彩”就解释一切,认为关键在于要系统性分析失败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失败后再尝试”。
他更指出,虽然创业成功亦没有一条方程式,但城大创新学院强调“实战导向”,并透过城大HK Tech 300生态圈,结合跨领域人才培训、资金支持与业界导师网络,打造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创业路径,让创业学生少走很多“冤枉路”。
城大将于5月23日(五)举办HK Tech 300大型科创博览,展出近300间初创的科技产品,而城大创新学院硕士学生的项目也会在博览登场。
创业没有成功方程式 技术与市场缺一不可
谢智刚说即使有很好的创新意念,但成功率仍是偏低,“创新意念背后若没有技术去支援,就和开一间云吞面档没有分别,你做到人家明天都会做到”。
他表示过往很多商业学生很有创意及想法,但最后为何会不成功呢?因为缺乏了一个工程或技术方面的团队,创意最终沦为理念层面,没有办法实行。
另一方面,即使有很强大的科研成果,将成果商品化后,是否真的市场所需?“产品错误或市场错误,是第一头号失败原因”。谢智刚指出,有些工工程师或科学家,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但对于市场、经济、商业的模式一点都不重视,没有真真正正将他的产品或意念可以调校到去针对市场,最终亦都会失败。
因此创业绝对需要学习。谢智刚表示,在创业的整体过程中,还需具备很多基础的知识、团队合作的能力、涉及技术层面、现实世界中的环境、时间及心理因素。
系统性拆解十大“创业死因”
除此之外,要达到成功,就要了解导致失败原因,这亦是创新学院课程针对内容之一。“其实是很科学的,不是纯粹说你失败是唔好彩,课程里面提供系统性的分析。”谢智刚举例,课程会列出十大常见失败因素,包括市场误判、现金流管理失衡、团队矛盾等,并透过案例研讨与导师经验分享,帮助学生识别风险。
更特别的是,创新学院鼓励学生“失败后再尝试”。谢智刚称,失败经验是调整商业模式的契机,鼓励学生可调整方向或重新组队,再次提交创业计划书申请不同基金支援创业。
CEO导师团、百万基金实战练兵
城大创新学院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商学院课程有显著区别,强调与现实世界融合,因此谢教授指,课程的特约教授及学院顾问均为企业CEO、行业领袖或政府部门主管,由行内资深前辈分享实战经验予学生,并通过导师网络接触潜在投资者及客户,打破校园与市场的界线。
谢智刚举例,曾有创业团队有意做太阳能新能源版块,课程其中一位顾问正正就是这方面专家,透过顾问强大网络联系,让创业团队能到新疆参观大型太阳能农场,实地了解新能源版块不论在技术、商业或生产上的机讲及挑战。
此外,谢智刚又指,亦曾有创业团队有意将AI技术应用在建筑行业中,但一个“素人”要说服建筑公司试用产品难度很高,但其中一位导师就是建筑界前辈,具江湖地位,他于是发动一个午餐会,广邀建筑界人士及政府部门参与,让创业团队直接向业界介绍产品,“没有这个network,你可能打十个电话,都不会有人理你。”
“HK Tech 300”6亿资金 由培训、播种、培育到发展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创新学院卖点,除了让学生体验现实营商环境,为他们提供技能训练和知识,更通过HK Tech 300计划的网络,与业界建立联系,并提供申请初创资金的渠道,以用应用城大知识产权等机会。
谢智刚称,城大于2021年推出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投放了6亿元,而创新学院是上述计划重要一环,学生初创团队可以提交创业计划书,申请“HK Tech 300”辖下基金,由专业团队负责审批。可供申请10万元的种子基金,以及高达100万元的天使基金,若创业团队再有额外发展,经评估后,城大会以策略合作伙伴身份参与投资,资金支援超过100万元。
学生指课程颠覆性改变创业幻想
城大创新学院于2024年成立,学院提供一系列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修读的创新创业学术课程。其中理学硕士(创新创业)今年将迎来首届毕业生。
来自内地的学生张晋源报读了理学硕士(创新创业),他坦言课程带来 “颠覆性改变”。本科就读公共关系的他,过去认为创业只需“人、钱、想法”,亦曾由母亲打本给他与朋友投资露营酒吧生意,但因欠缺周详计划最终“完全失败”。
张晋源表示,课程让他明白构建独特优势如专利的重要性,否则“创了不到半年,不管是抄袭也好、被大公司来卷你也好,可能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课程中 “不断失败的过程”。他指出,每两周提交创业计划,屡遭导师质疑,能从中学会精炼想法,让他学会系统化思考商业模型,例如分析市场需求、竞争优势与风险控制。
现时他获小米公司聘任到非洲工作,张晋源认为是难得机会让他深耕新兴市场,积累国际商务经验后创办外贸企业。
申请种子基金 创新想法落地变商业项目
另一位同是来自内地的学生王慧宇,从少到大有多次的创业经验,曾创办露营装备培训与供应链项目,因遭遇合伙人理念冲突和商业模式瓶颈,最终未能继续。她希望通过课程梳理创业逻辑,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她则强调课程中的系统性价值,从宏观市场动态到微观企业运营,如财务、营销、供应链,为她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指出创业需基于市场调研与资源整合,而非单纯凭借热情。“我觉得之前走了很多弯路,而这个课程都是社会上的经验,浓缩最精华的东西给我们。”
王慧宇表示,已与3位同学组成创业小组,打算向HK Tech 300申请种子基金,创建大型物流的货运平台。“学院给我们配备专业的投资人,做我们每个小组的导师,带著我们去把这个想法落地变成真的的商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