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协理副校长:创意无得教但可培养 建议中小学生学少啲多探索

撰文: 金敏琍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将其视为经济新动力。究竟何谓创意?又该如何学习?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指出,创意“无法直接教授”但可透过训练培养。他强调:“创意就是用新方法连结不同的知识点”,若学生仅模仿既定方法,则无法真正培养创意。关键在于提供实践平台与开放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连结,这正是跨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

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指,创意“无得教”但“学得来”。(黄宝莹摄)

创意“无得教”但学得来

谈到创意,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指出,当原本毫无关联的事物产生新的联系,创意便随之而来。因此创意“无得教,我这样connect,然后你照抄,那就不是创意”,重点在于学会从不同角度建立联系,从而启发创意,因此创意学得来,可以透过训练培养。学校应提供平台及环境,让学生自行尝试连接不同知识,而非把固定方法强加给学生。

不过创意需要“素材”,就像砌积木一样先要有各种形状的零件。因此他强调,“基础知识一定要懂”。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再聪明也难以进行创意连结。学生必须先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组合出创意。

张国威指出,浸大会通过强化学生在文化、商业、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此外,让不同专长的学生合作,是激发创意的好办法。浸大会通过项目式课程及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和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共同进行创新。

除了创意,人工智能(AI)应用亦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大趋势。张国威表示,未来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还要具备应用能力,能在不同领域有效利用AI工具,提升个人、学术及职业生活的生产力。同时不能忽略伦理与批判意识,成为负责任的使用者。

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称, 年轻人已经被学习填满所有自主思考空间。(黄宝莹摄)

建议中小学生“学少啲” 腾出空间自主探索

谈到中小学生该如何提升创意及 AI 相关素养和技能,为升读大学及未来职场做准备,张国威提出了“学少啲”的关键观点。

他先说明自己希望下一代具备的特质,就是包括人工能等不同面向的知识都保持好奇;欣赏不同文化;透过尝试不熟悉的事物,主动探索自身潜力;并乐于与背景多元的人互动及合作。

张国威解释,现在年轻人已经被学习填满所有自主思考空间,“不断不断喂嘢畀佢哋”,所以应提供平台与空间,让年轻人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尝试、发掘自己的兴趣与潜能。

更重要一点是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连结资讯,他举例“不是数学强就催谷数学”,认为年轻人可透过跨学科共同探索与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连结资讯,激发创意。

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称,单一学科的知识已无法应对当前的种种挑战。因此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黄宝莹摄)

摆脱“怕出错”心态作尝试 著眼过程多于成果

除了“学少啲”,张国威认为家长与老师更应让学生学会从失败中学习(learn to fail),要摆脱“怕出错”的心态作出尝试,著眼过程多于成果。他建议去试一些非自己强项的事情,或能从中发掘潜能及激发创意。即使结果未达预期,也可培养出更具韧性与创新力的下一代 ,使他们“敢于突破框架、乐于接纳差异,并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版图”。

世界复杂多变 培育跨学科人才应对挑战

无论是创意还是 AI 相关素养与技术,张国威多次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随著科技发展、气候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等问题日趋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已无法应对当前的种种挑战。因此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推动解决方案的创新。

浸大于2025/26学年推出全新的本科课程架构,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第二主修及自订主修,旨在培养未来能适应及塑造社会的学生。(黄宝莹摄)

浸大推出新本科课程架构 学生可自由灵活组合

考虑未来的社会需要以及大趋势,张国威表示,浸大于2025/26学年推出全新的本科课程架构,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第二主修及自订主修,旨在培养未来能适应及塑造社会的学生。

他指,浸大重构了一个灵活且适应性强的本科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自由组合不同的课程组件,包括主修、副修、专业和选修课程。他认为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转换职业或同时担任多个职位,目标是提升至培养能够塑造未来的学生,让学生能够设计、实施并贡献于未来的社会、教育、组织和金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