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发多款智能医疗器械 有助提升效率及精准度引领医疗创新

撰文: 容育仁
出版:更新: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在人工智能(AI)和机械人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三款智能医疗器械,分别应用于诊疗监测、手术辅助及术后复康。这些突破性技术旨在辅助医生解决目前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优化程序及提高效率,促进智慧医疗的发展。团队现正积极与公私营机构、产业及投资者探讨合作,推动项目的临床应用及转化落地。

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包括(从左至右):全球最小多功能手术机器人,AI手部触觉交互系统PhyTac,居家肺部功能检测仪。(科大提供图片)

AI手部触觉交互系统PhyTac

其中一款产品是“AI手部触觉交互系统PhyTac”,它旨在解决手部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和复康问题。许多脑中风后的患者常常面临手部麻痺、动作不灵活等问题,传统的诊断方式多依赖医生的经验及观察,无法精确量化患者的手部功能状况。有见及此,申教授的团队开发了PhyTac,这个呈圆锥型状的装置设有多达368个感应单元,可精准对应手部各个发力点。患者只需手握装置尝试发力,医生便可即时在AI系统中对应手部位置的发力点,有助医生快速监测患者的康复过程,更可配合VR虚拟实境技术设计游戏,让病人利用装置进行复康训练,从而制定合适的复健方案。

是次研发的技术突破之处,在于团队首创以植物“螺旋芦荟”的结构为灵感作设计,与一般芦荟不同,“螺旋芦荟”叶片呈三角形,以其对称及五尖的螺旋状纹见称,能够避免叶子互相遮挡,从而摄取阳光。受此启发,团队运用螺旋状纹设计PhyTac,显著提升感应器的密度之余,亦大大提升装置的传感范围,使装置能够准确反映手部力度,准确率高达97.7%。团队亦正积极与医管局社区复康中心探讨合作,研究于中心内应用PhyTac技术帮助病人。

居家肺部功能检测仪

随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长新冠”后遗症的患者日益增多,对肺部健康的监测需求急剧上升。为了减少患者频繁前往医院的麻烦,团队开发了一款小巧的“AI家用肺部功能检测仪”,该设备直径仅8厘米,重约78克,比一般智能手机轻一倍,使患者能够在家中随时进行肺功能测试。

这款检测仪搭载了一个“仿生生物力学的气流感测器”,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速,并且准确度达99%。此外,团队还结合了创新的游戏化设计,患者在进行呼气测试时,需通过调节吹气力度来控制游戏中的角色避开障碍物。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推动长期病患者在家中进行呼吸训练,还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趣味性。研究团队更正构建云端数据平台,以实时传输吹气测试的结果,让医生可遥距监测病患的测试情况及进展。

全球最小多功能手术机器人

另一项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是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直径仅0.95毫米,是现有同类型机器人体积的60%。这款微型机器人集合了拍摄、精准导航以及多种治疗功能,能够在微创手术中提供强大支持。它可以协助医生进行内窥镜手术、药物传送及激光热疗等操作。团队已将机械人用于肺部支气管模型及离体猪肺内进行测试,证实机械人能够在受限环境中保持优秀的介入导航能力,并拍摄清晰的扫描成像,同时能在困难部位实践多种治疗功能。

申亚京教授介绍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研发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分别适用于诊疗监测、手术辅助及术后复康。(科大提供图片)

申教授表示,随著人工智能和机械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互动的潜力无限,这些技术定必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科大的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更高感知能力的机械人,实现人类和机械之间更加安全、自然的互动。他又说,这些创新医疗器械不仅能解决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瓶颈,还能大大提高医疗流程的效率,进一步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