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F for Flower Crown:从宗教文化象征到时尚配饰
近几年,花冠(flower crowns)随着乡村休闲和波希米亚风格的流行而攻陷天桥,甚至是新娘子们的配搭婚纱的必备饰物。只是在花冠成为潮流之前,这种由花草植物编织成的头饰,在各地文化中皆有着重要的宗教、社会和文化意义。
古希腊文明:男性和女性气质
众所周知,奥运会传统源自古希腊文明,以不同的运动和竞技挑选人民中的勇士,胜者将获赋予月桂冠以象征无上光荣。全因在希腊神话中,月桂冠由太阳神阿波罗(Appollo)佩戴。作为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的他象征光明,具备令人向往的男性气质和美学,这位古代男神的配饰自然成为名誉和胜利的代名词。
若月桂冠代表完美的男性气质,玫瑰冠在希腊文化便是完美的女性气质。相传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拥有众神中至高无上的美貌和身段,现身时总以头戴玫瑰花冠的形态示人,魅力甚至迷倒众神之神宙斯(Zeus)。惟神话中的爱神却是个到处勾引神祀的荒淫女人,因此玫瑰象征浪漫、爱情之余,也代表着猜忌和色欲。
欧洲文明:珍而重之的脆弱美好
将历史时钟调快至中世纪的欧洲,则会发现花冠又获得新的意义。其时的欧洲大陆中部有庆祝五朔节(May Day,意指五月一日,被中世纪欧洲人视为春天来临的第一日)的传统,为了迎接春天的来临以及祈求农业丰收的节日。女性会戴上由白色野花编织成的花冠,在五朔节花柱旁起舞。盛放女生头上的花既是对丰收的期盼,也隐隐象征生育、繁衍后代的意味。后来基督教席卷欧洲大陆,五朔节自此成为异端传统,但头戴花冠的习俗仍一直流传。
而十六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更强化了花冠美好的象征,全因故事中的精通花语、惜花如痴,却在悲剧中溺水而亡的漂亮女生Ophelia。无数画家以她为灵感缪思,为她设计头戴三色堇、毋忘我编织而成的花冠,象征她对哈姆雷特永恒的爱与思念,为饰物添上一层浪漫的意义。
中国文化:贞洁君子的想像
花冠在中国文化中亦是重要的服饰,在唐宋两代尤其盛行。当时的上层社会妇女均喜欢将仿真花瓣黏在冠上,既高且宽以凸显身份地位。至北宋年间更开始利用绢帛制作桃、杏、荷、菊、梅等四季花朵,堆砌所谓“一年景”花冠,为争妍斗丽可谓花尽心思。
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头戴花冠而闻名的并非女子,却是先秦战国时期的楚国文臣屈原。他在《九章.涉江》中早提过自己“好此奇服”,所指的便是以鲜花绿草化作衣裳配饰。名作《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便是一副玉带花冠的形态,并以兰花、芳草等香花象征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之情。难怪本地男装设计师Silvio Chan曾经说屈原为中国时装之父,倒也是贴切的形容。